首页 社会生活 新书推介|郭红军:《陕西易俗社新论:1912—1949》

新书推介|郭红军:《陕西易俗社新论:1912—1949》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11月20日 07:12

原标题:新书推介|郭红军:《陕西易俗社新论:1912—1949》

《陕西易俗社新论:1912—1949》,郭红军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23年9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通过大量新史料的发掘与梳理,考察了陕西易俗社班社状貌与发展过程并重估了其戏曲史地位。该书首次鲜明提出“陕西易俗社是一个革命和社会教育机关,也是一个集戏曲创作、教育、表演于一体的新型秦腔班社”。易俗社成立的初衷并不在演剧本身,而是承袭了清末以来戏曲改良思想,并放大和实践了其在下层启蒙中的政治宣传和教育功能,最终发展成了一家名扬西北并在近现代戏剧改良史上有一定地位的秦腔班社。

陕西易俗社高擎戏曲改良的大旗,以继续革命的激情和移风易俗的宏愿登上20世纪秦腔剧坛,积极发挥地方戏曲的教化功能,在下层启蒙和匡正社会风气方面作了实践探索。最初的革命激情随着社会政治变迁或有消蜕,但补助社会教育的理想从未改变,在理想坚守与实践调适之间不断探寻发展路径。

该书通过文献梳理,在对陕西易俗社发展历程、班社属性界定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经营管理、编剧群体、剧目创作、舞台艺术等方面对作历史性考察和整体性审视,把易俗社置于革命机关、教育机关和戏曲班社背景下观察,多角度分析这一特殊班社,从而认识其办社理想和艺术创作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目 录

绪论

第一章 陕西易俗社的成立

引子 陕西易俗社成立日期考辨

第一节 陕西易俗社与晚清戏曲改良运动

第二节 陕西易俗社的发起与组建

第三节 陕西易俗社的早期演剧活动

第二章 陕西易俗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陕西易俗社初创与发展期(1912-1924)

第二节 危机中的陕西易俗社(1925-1930)

第三节 陕西易俗社的鼎盛与衰微(1931—1949)

第三章 陕西易俗社班社属性考论

第一节 陕西易俗社的政治和文化身份

第二节 印花税事件与易俗社的身份焦虑

第三节 班社性质固守下的发展与调适

第四章 陕西易俗社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陕西易俗社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节 国民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

第三节 育才目标与严格的学生管理

第四节 陕西易俗社人才培养的成绩

第五章 新型戏曲班社的管理与经营

第一节 社长与社监是管理层的核心

第二节 陕西易俗社品牌的塑造与推广

第三节 易俗社固定资产的积累

第六章 陕西易俗社早期编剧群体及其特征

第一节 早期易俗社编剧的精神底色和身份特征

第二节 陕西易俗社早期剧作特点

第三节 早期易俗社剧编剧及其创作

第四节 个案研究:孙仁玉及其剧作

第七章 陕西易俗社的抗战戏曲编演

第一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易俗社抗战剧创作

第二节 樊仰山的抗战戏曲创作

第三节 旧瓶装新酒:陕西易俗社抗战戏曲的实践经验

第八章 陕西易俗社的舞台艺术改良

第一节 新剧目助推下的秦腔“导演”体制

第二节 “三小”行当发展与“易俗”表演风格

第三节 适应新剧目与新审美的舞台美术创新

第四节 易俗社在巡行表演中的艺术借鉴与融合

第五节 陕西易俗对其他秦腔班社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陕西易俗社编年简史(1912-1949)

附录二 陕西易俗社发起人名单列表

附录三 《懵懂村》剧本点校序

后记

后 记

本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儿时开始接触家乡地方戏秦腔,从陕西到上海,从兴趣爱好到专业研究,从看易俗社的戏到为百年易俗社写一本书,不经意间已40余年。

易俗社剧场

老家镇上有一露天剧场,老人们习惯称之为戏园子。20世纪80年代初,关中各地农村开始恢复古庙会,当时也叫物资交流会,每有大会,举办方必请秦腔团演出助兴。与此同时,传统戏恢也逐渐恢复演出,因此,戏园子很是热闹了一阵。

戏园子四面土墙,园内仅一简易舞台。农民看戏时都是自带凳子,根据先来后到次序在戏台下就座,为了抢占好的位置,许多人提前三四个小时进入戏园子。

不等戏开演或者戏演到一半,有人便饿了、渴了。饿了可以忍一忍,也可以拿出随身带的干馍啃几口;口渴却只能忍着,当然也可以在戏园子的醪糟摊花一角5分钱喝一碗醪糟,但大多数人舍不得花那个钱。

当时没有矿泉水,农村人甚至没见过塑料瓶,平时家里盛水多用瓦罐。农忙时用瓦罐提水到田间地头是寻常事,但看戏提水的却很少,一是路途太远,二是戏园子拥挤,稍有不慎会把瓦罐打碎。

《易俗社秦腔脸谱》

有需求就有商机,家住镇上的人便用自家的铁锅烧了开水到戏园子去卖,一分钱一碗。那个喝水的碗这个用了那个用,没人计较卫生不卫生。

有一年物资交流会期间,我和哥哥跟着爷爷加入“卖水”行列,自己当时不能很清楚辨别一角、二角、五角纸币,有时会把钱找错,很快就被哥哥嫌弃了。

被剥夺卖水权利后我便混到后台看演员化妆,或者钻在戏台下听老戏迷评价这个演员功架好,那个演员声腔美,隐约知道了生、旦、净、丑各行当,也能叫上一些名演及其饰演角色的名字。

某日,哥哥花1元钱在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了十多本秦腔剧本,有3分钱一本的《二堂献杯》《杀庙》《虎口缘》等折子戏唱本,也有一角几分的《游龟山》《铡美案》等本戏唱本。我们既混在戏园子看戏,又半懂不懂地拿着唱本学唱秦腔,虽然字都认不全,但似乎很快就能唱“王朝马喊一声喊”“祖籍陕西韩城县”等唱段,我的戏曲启蒙就这样在戏园子开始了。

《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我几乎能把全本《游龟山》《铡美案》背下来。多年以后,期末监考时,我常常把全本《游龟山》默唱一遍,过了戏瘾,又消磨了时间。

本科读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上海的中学和教育局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业余一直在听秦腔、淘秦腔资料。

2006年3月,因偶然机缘应聘到上海戏剧学院教务处工作,有机会接触了更多秦腔资料,也认识了更多学有所长的师长。2018年,蒙恩师叶长海教授不弃,幸得从先生攻读博士学位。

叶长海先生是一位睿智豁达、耐心宽容、治学严谨的长者,他以平和敦厚的方式言传身教:做学问最终是做人。最初我拟以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研究为题撰写论文,头绪庞杂,一时难以下笔,后先生建议以戏曲改良运动中享有盛誉的陕西易俗社为题,并鼓励充分发挥文献搜罗和占有方面的优势,突出文献,把论文做实做细。

《中国木偶戏史稿》

回顾博士论文撰写过程,有兴趣爱好与研究专题相融的享受,亦有笔端凝滞枯坐电脑前的焦虑,更有梳理考辨陕西易俗社发展史的充实与愉悦。

完成论文过程中,受到诸多师长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不能不时时感恩。论文开题、预答辩和答辩时,复旦大学江巨荣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赵山林教授和程华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朱恒夫教授、温州大学王小盾教授、上海艺术研究院周锡山研究员、上海大学赵晓红教授以及上海戏剧学院杨剑明教授、刘水云教授、张伟品教授、李伟教授等点拨指导,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上海戏剧学院王云教授、陈军教授、施錡教授、黄静枫副教授、张泓副教授等师友以不同方式给予本人诸多鼓励和帮助,在此表感谢。

《易俗社秦腔剧本选》

北京的王馗教授、辛雪峰教授和南京大学苗怀明教授、厦门大学杨惠玲教授、陕西师范大学高益荣教授、西北大学李有军教授等师友多年来对本人在秦腔和易俗社研究方面多有关注和帮助。

秦腔研究专家杨文颖先生、西安市文化局原局长苏育生先生、陕西省艺术研究院何桑研究员有关易俗社研究的文章和专著给本人诸多启示,在此亦表示感谢。

博士论文撰写过程中,部分章节曾在《戏剧艺术》《戏曲艺术》《戏曲研究》《南大戏剧论丛》等期刊发表,感谢吴靖青研究员、赵建新教授、谢雍君研究员、王学锋研究员、陈恬教授等诸位编辑付出的辛勤劳动。

2013年4月,在友人引荐下,我于临潼某养老院和西安易俗社拜访了易俗社第11期学生凌光民老师和第12期学生郝振易老师。二位老师虽届耄耋之年,但思路清晰流畅、谈吐风趣幽默,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勾勒了陕西易俗社教学、管理和演出概况,为研究提供了鲜活而真实的史料。二位老师分别于2022年5月11日、2021年2月19日仙逝,很遗憾本书没能在老师生前出版并呈送。

易俗社剧场

多年来,陕西易俗社创始人之一孙仁玉先生的嫡孙孙永宽先生、陕西电视台首席编导焦海民先生、《当代戏剧》编辑部主任南璐女士、《西安艺术》执行主编韩健先生、《西安文史研究》编辑雷凡先生、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和档案管理员张萍女士、西安三意社张崇学先生、渭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张力以及秦腔戏友刘景行(秦之人)先生、韩向锋先生、唐青大姐、南京大学博士生王淼等一直关注本人易俗社研究进展情况,并不时提供各种帮助。

在西安的华师大校友、杨凌示范区纪检监察工委书记樊兆兴兄和毛述永兄以及在沪华师大校友刘立元兄等也时时关注我的秦腔研究和论文写作,并提供各种信息。

西安的秦剧学社是我们因爱好而自发组织的一个民间社团,学社主要成员大都是理工科毕业生,从事电气、化工和电脑编程等工作。他们研究秦腔虽是业余爱好,却有专业的素养、扎实的学风和细致的工作态度。张振秦、苟登财、独轩和陈静等学社诸友为本书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并帮助配图和校对,令我深深感动。

感谢上海戏剧学院为本书出版提供资助。

《上海木偶戏研究》,郭红军著,文汇出版社2018年8月版。

百年易俗社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由于本人学识所限,对易俗社的认识和阐释一定还存在不足,期盼业内方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郭红军

2023年6月

作者简介

作者近照

郭红军,男,艺术学博士,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戏曲学会会员、监事,国际木偶联合会中国中心会员。著有《中国木偶戏史稿》《上海木偶戏研究》等专著,主编《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四卷五本),参与编著《名伶名剧赏析》(副主编)、《折子戏赏析》等多部;在《戏曲艺术》《戏剧艺术》《南大戏剧论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独立主持上海市哲学和社会科学课题、上海文化艺术基金项目等课题多项,参与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3项。

新书推介|郭红军主编:《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易俗社卷

新书推介|郭红军:《上海木偶戏研究》

杨惠玲:论《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戏报汇编》“易俗社”卷的史料价值

新书推介 | 张振秦:《秦腔老照片》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西安旧事:百年易俗社在1935年已震撼国人
文化惠民 !西安易俗社原创剧目西宁上演
柳青、路遥、陈忠实……“文学陕军”,激励几代人
陕西作家叶广芩新作《熊猫小四》入选2022年度“中国好书”
新书|“中华文化新读”第一辑推出,叶嘉莹、西川新作入选
陕西作家王洁分享新书《你好,朋友圈》
首届“陕版好书”表彰大会在西安举行
西安艺人展现蛋雕技艺:让陕西元素在蛋壳上“跳动”
长安画派艺术中心揭牌仪式暨陕西省长安画派美术作品展览开幕式在西安举行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以文明互鉴呵护网络美好精神家园

网址: 新书推介|郭红军:《陕西易俗社新论:1912—1949》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6815.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