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我只有在旅行中才“满满地活着”

我只有在旅行中才“满满地活着”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11月22日 16:56

原标题:我只有在旅行中才“满满地活着”

大家都读《单读 35·当我们重返世界》了吗?

回想起准备这一辑《单读》的情境,起初是急转弯之后对治愈的迫切渴望,想借游走世界的脚步、畅快神游的写作,立刻逃离憋闷的现状。而当“重返世界”可实践时,我们却比想象的恍惚且笨拙——世界还是过去熟悉的样子吗?该怎么在千疮百孔的世界里自处?

不能只有编辑自己为这些问题苦恼。于是单读又做了一份小小问卷,让《单读 35》的作者/译者一起苦恼了一番:

Q1:你在什么情境下写下/翻译了收入《单读 35》的这篇文章?

Q2:你觉得自己重返世界了吗?

Q3:对比三年前和现在,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Q4:为什么今天还要继续去看世界、写世界?

以下是他们的回答(还没读书的朋友先买书!)

郑远涛

《听见巴西,翻译卡耶塔诺》译者

另译有《奥古斯都》《亚历山大三部曲》《少帅》等

Q1:你在什么情境下翻译了收入《单读 35》的这篇文章?

我对卡耶塔诺·费洛索的音乐心仪多年,一直想写写他,可是长久以来都觉得是遥不可及的幻梦:自己既非音乐人又不懂葡萄牙语,凭何而写,可以写什么,难道只专注他的英文歌?(他确实作了更唱过不少英文歌。)直到两年前,我终于开始自学葡萄牙语,偶然搜索出约翰·赖尔这篇长文,相见恨晚,一口气看完,当下就写邮件向作者征求翻译许可。约翰初访巴西时是个葡语一句不会的伦敦青年,旅居期间不但学习了语言,并且有缘结识卡耶塔诺本人,多年后竟还变成和歌手一同推敲文字的歌词英译者。个中缘分叙述起来本已动人,约翰·赖尔更运用他学者的识见,为读者照亮了卡耶塔诺歌词的文化深度。记得初稿是在墨西哥城旅行中译完的,夜半赶工,耳朵也没闲着,在听卡耶塔诺疫情中创作的全新专辑《我的椰子》,与世界各地的巴西乐迷同步,真幸福啊!那些歌的感觉每天跟随我出行,就像一种葡萄牙语的空气,温润又澄净,在那个有雾霾的西班牙语城市萦绕我、保护我。

郑远涛在卡耶塔诺·费洛索演唱会上拍下的照片

Q2:你觉得自己重返世界了吗?

作为文学译者,我日常需要某程度的遁世,并以发表译为途径一次次“重返世界”。而学习巴西葡语,接触到老师、同学,结交新朋友,也是我重返世界的一种方式。希望在不远将来有能力开始翻译葡语书。因卡耶塔诺遇上约翰之后,我已经去过巴西三次,其中两次观看了卡耶塔诺的现场,另一次则参加了以他为主题的花车巡游,和狂欢节群众一道高唱他的歌。平时生活在旧金山湾区,对我这南方人来说气候终年偏冷,始终不太亲切。但是在热带巴西,尽管治安确有堪忧之处(小偷小抢要提防),街头的饮食、交谈和歌曲都使我感官兴奋。

Q3:对比三年前和现在,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切身感受是猜忌与仇恨增多了。正在发生的战争且不必说,近年间,我在南北美洲都曾遭受过路人的不友善对待甚至谩骂,仅因为是东亚裔,或对方认定我是中国人。我当然不去理会这种神经病或偏执者。大趋势我们个人没法改变,你只能要求自己想深一层,为什么他(她)火气这么大,可能受了什么意识形态的荼毒?尽量别让自己蒙上阴影,加深戒心,因为世界上的陌生人绝大多数还是会平和善良地待人。

Q4:为什么今天还要继续去看世界、写世界?

我发现自己只有在旅行中才会精神十倍,平常都是晚睡晚起,慵懒状态。卡耶塔诺流亡在伦敦的青年时期有一首名曲“Nine out of Ten”(十有九个),里面唱道“I’m alive and vivo, muito vivo, vivo, vivo…”,就是指这种“满满地活着”。活着不是安逸,是面对未知,也包括危险的一面。有个借自德文的英文单词“wanderlust”(旅行欲),我非常喜欢,并且觉得真正的“wanderlust“该是一种求知欲,只是它着重“漫游”(wander),让自己迎向可一不可再的直接体验,而不是借助间接的影像、书本等作“椅上旅行”(armchair travel)。英文已经统治了全世界?连锁酒店和制式化 B&B 垄断着一切?只要你稍微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就会发现并非如此,世界比原先想象的复杂丰富,甚至幽邃美丽,许多细节保持着神秘。世界不由“景点”构成,它是活的,它在热闹的街头,在异乡人的表情动态上,在他们的话语间、歌声中。这种体验几近不可言诠,也没法摄录。(面对当时气味、温度、触感、色彩在感官上瞬时而盛大的交集,文字或影像都是无能的。)偶尔会有旅行文学的杰作,比如张爱玲半篇《异乡记》,极尽主观又不失客观,瞬间即成永恒。一般人绝对写不到那程度,要么太像观光客要么太像记者。我当然没有妙笔,只是写过一些豆瓣发布的旅行日志,结果有个读者说这些文字在她的巴西之旅中一路陪着她,让我意外又感动。所以也许不必预设谁会想读、有何功用,尽管写下来吧。即使没人读,过个十年也能借此回头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

电影《上帝之城》

李炜

《微物之神》作者

出版有《孤独之间:一部另类西方艺术史》《永恒之间:一部与时间作对的西方诗歌史》

Q1:你在什么情境下写下了收入《单读35》的这篇文章?

心情特别烦躁时。那段日子每天起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核酸亭前排队。

Q2:你觉得自己重返世界了吗?

像我这种名副其实的“坐家”,早就脱离了世界。当然了,一旦不方便外出,自然时时刻刻想要遨游四方。不用说也知道,现在可以这么做了,却又失去了欲望。

Q3:对比三年前和现在,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还是老样——除了天气变得更热,物种变得更少,物价变得更高,战争变得更多,地球距离毁灭更近。

Q4:为什么今天还要继续去看世界、写世界?

再不做就没机会啦。所有活动迟早都会被 AI 取代。写作已经开始往这方面发展;旅游也指日可待。以后戴上个类似苹果 Vision Pro 的玩意儿,大家都可以躺在家里上天入地,玩累了叫个外卖。谁还愿意出门吃苦受累?

钟娜

《Yellow Summer Rain》作者

译有萨莉·鲁尼《聊天记录》《正常人》《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Q1:你在什么情境下写下了收入《单读35》的这篇文章?

去年夏天,因为签证原因困在原地时,我和朋友、家人开始在城市里暴走。烈日下绿植覆盖的街道常常空无一人,走在其中,我常有回到童年的错觉。这个小说就是在这种氛围里浮现的。

Q2:你觉得自己重返世界了吗?

算是吧。今年十月,我们自疫情以来第一次出国,从坐飞机、赶火车、规划行程,到排海关、寻找丢失的行李,过去旅行的记忆和新鲜的经验在身体里相遇,几乎能实实在在地感到仓皇和喜悦在脑中烙下印迹。

Q3:对比三年前和现在,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很难概括世界在过去三年发生了什么变化。新闻里的世界分裂、凶险、虎视眈眈,眼前的世界熟悉、具体、充满琐碎的细节。我常常觉得现代科技在过去几十年带来的便捷联结远远超过了人类在几千年中肉身的进化。如何具有同理心地理解远方,如何填补眼前和远方之间的鸿沟,成了一个难题。

电视剧《聊天记录》

Q4:为什么今天还要继续去看世界、写世界?

有谁能脱离世界存在吗?时间迫使我们从“此处”走向“彼处”,而世界既是介质也是阻力。和它互动——无论是去了解它,还是书写它——是我们推动自己的唯一方式。

唐棣

《长镜头:视觉的故事——阿巴斯遗作〈24 帧〉拉片笔记》作者

出版有《电影漫游症札记》《零公里处》

Q1:你在什么情境下写下了收入《单读 35》的这篇文章?

应该是疫情肆虐时。我那个时候靠电影与“世界”保持某种关系。按分秒拆开阿巴斯电影,对于当时的我,是一种钻入“单纯世界”内部,寻求自保的方式。

电影《24 帧》

Q2:你觉得自己重返世界了吗?

我心中的那个世界不存在了。“世界”这个词有点大,反正我说“世界”的时候,就是在说每天要走入的那个生活圈。重返不是我个人意志能决定的。好像时间到了,来,你必须投身其中,尽快习惯带着某种心情做事,更像一种现实。

Q3:对比三年前和现在,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对我来说,它好像一直在身边随时发生着,与个人记忆有关的消逝,从未停止。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对大部分人来说,某些变化可能过于鲜明、剧烈了一点。反正,其中滋味,各有理解,不同角度有不同看法,当然社会好像也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

Q4:为什么今天还要继续去看世界、写世界?

就像在找各自的希望吧。但不能不意识到一点:看到和写下的那个“世界”,某种程度上都是单向思考,属于一份对现实处境的报偿!

晓宇

《当我们重返世界》作者

出版有《利马之梦:晓宇的拉美笔记》《水下之人》

Q1:你在什么情境下写下了收入《单读35》的这篇文章?

疫情开放后的一个月,在叙利亚。

Q2:你觉得自己重返世界了吗?

“自己”“重返”“世界”,这几个词都快不成立了。

纪录片《小巴勒斯坦:围城日记》

Q3:对比三年前和现在,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潮水退了,滩涂、礁石都裸露出来,没什么遮遮掩掩了。

Q4:为什么今天还要继续去看世界、写世界?

“继续”?之前我们真正开始了吗?

《单读 35·当我们重返世界》

(签章版)发售中

加入 2023 单读全年订阅

一起重返世界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夜读 | 只有满怀希望,才能所向披靡
「小满」|长夏渐盛 幸福初盈 愿你自在享受生活中的小美满
只有精神上的丰裕,才能感受富足与美满
一地落花,满满一地,花瓣雨
时间旅行者的我们
你可以带着满身的问题生活
至少还有文学,缓解我们对旅行的渴望 | 知书No.175
吴重生:惊蛰声里花满地
刘震云对话俞敏洪:日常生活充满了一地鸡毛,但也有乐趣
一个人,只有定期扔掉这三样东西,才能活得更“高级”

网址: 我只有在旅行中才“满满地活着”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7069.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