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马斯洛: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原标题:心理学家马斯洛: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心理学引出“原生家庭”一词的本意,是要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治愈自己,以及更加理解他人,是为了寻求解决途径,并非是为了作为不幸的承担者。
“错的不是我,是我的原生家庭”,仿佛是在说“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错了”。
我们可以选择把一切的归因于原生家庭,也可以选择正视自己的创伤,寻找途径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49岁的高晓松在《奇葩大会》中谈起自己的原生家庭,依然有很多遗憾,他说:“我一辈子没有问过我父亲一个问题。有长达二十年的时间因为对原生家庭的不满,尤其是我跟我父亲之间极为不好的关系,结果确实导致我年轻时候出现很多问题。”
他说自己此前的人生出现了很多问题:讨厌别人干预自己、爱较劲等。直到40岁之后,他才慢慢摆脱不好的性格,真正地走了出来。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主动选择就投胎到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在这个家庭遇见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并被迫的进入到了一个已经运行多年的家庭系统中,我们被迫的要适应这个家庭系统,在适应这个家庭系统的过程中,我们被迫的、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己的性格。
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深深的烙上了原生家庭的烙印,我们自身的优点继承于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自身的缺点也继承于我们的原生家庭,我们一生所有的痛苦深层次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用原生家庭给我们的一切尤其是性格和心态上的缺陷面对我们遇到的人和事。
因此,原生家庭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近年来被不断提起,比如“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无形中将父母的重要性强化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
豆瓣社区上有一个著名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很多成员将自己的人生困难和问题归咎于父母。而一些心理学工作者,也喜欢用“原生家庭”来解释求助者的各种问题。
的确,我们承认原生家庭对人的一生影响非常大,但我们真的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吗?
01
他的原生家庭糟糕透顶
20世纪初,美国一个犹太移民家庭,塞缪尔和罗斯夫妇在1908年4月1日,生下了一个小男孩,他们给他取名为亚伯拉罕。之后他们又生了3个男孩3个女孩。
他的父亲塞缪尔出于对婚姻和妻子的失望,经常在家以外的地方消磨时光,以避免在孩子们面前和妻子发生冲突。
那个年代就像目前很多家庭一样,夫妻的婚姻名存实亡,但是为了孩子,凑合在一起。更多时候,在这个家庭里,父亲是缺席的。
然而糟糕的婚姻状态,对宗教的痴迷,又让他的母亲陷入可怕的情绪漩涡,作为家庭的主导者,她经常为了一些小小的过失就常常斥责她的孩子们:“上帝将严厉的惩罚你!”,而那些小事仅仅是她不喜欢做的事情。
小亚伯拉罕儿时顽皮,爱爬窗户,母亲便威胁他说:“你要是从窗户里爬出去,你就不会再长高了!”
为了达到管教和发泄情绪的目的,他的母亲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
小亚伯心疼被丢弃的小猫,偷偷把它们带回家里的地下室喂养,母亲发现小猫后勃然大怒。
她当着吓呆了的小亚伯的面,把小猫拧起来,把小猫的头向着地下室猛撞,直到撞死。
小亚伯十分喜欢音乐,一次他在旧货店淘到了一些十分喜爱的唱片,正放在卧室的地板上仔细观赏时,母亲走进来斥责他收起来。
而沉迷于唱片的小亚伯忽略了母亲的警告,他仅仅离开了房间几分钟,再次回来时,就发现母亲一边使劲的踩踏着这些唱片,一边愤怒的喊叫“我告诉你什么了!”,直到把它们全部踩碎,才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离开了房间。
这些事情,常常在小亚伯的童年里上演着。
在他的记忆里,母亲一直是自私、吝啬、暴虐的存在。她甚至给冰箱的门上锁,只有当她想给自己弄东西吃的时候打开冰箱,允许孩子们吃一点零食。
亚伯成年后,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童年生活:
“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但是,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有患精神病。”
他对母亲的反感和憎恶贯彻了他的一生,偶尔在公开场合谈起母亲,也全是负面和仇视的言论,他没有原谅过他,甚至拒绝这样去理解她:她是自己成长环境以及不幸婚姻的牺牲品。
从十几岁离家后,在母亲的有生之年里,他只去探望过她几次,这一生,都未曾和母亲和解。
02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
并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出生在这样毫无幸福可言的原生家庭,一辈子也没感受到母亲的爱,按照很多人原生家庭论调,亚伯的人生,应该从此废掉,他的性格应该变得阴郁、古怪,婚姻应该很不幸福才对。
然而,内心带着伤痕和痛楚的亚伯,用他一生的成就和家庭幸福证明了: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亚伯的全名叫做,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他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也许你不认识他,但一定听说过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种需求按层次逐渐递升,在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以后,就会去追寻高层次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就是人性本质的终极目的,也就是个人潜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研究中,马斯洛发现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安全、爱、自尊等都得到适当满足,自身也已经形成持久的价值观、意志力以及稳定的爱情关系,也能够明确自己要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而在层次需求理论中没有任何一条提到,想要完成自我实现的前提,是要拥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
马斯洛也身体力行的验证了这一点。
他成长为一位温和仁慈,广受人们敬佩的心理学家,与此同时,他和妻子生活得也非常幸福。
事实上,认真做事业的人,根本就不会害怕“原生家庭”。
心理学引出“原生家庭”一词的本意,是要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治愈自己,以及更加理解他人,是为了寻求解决途径,并非是为了作为不幸的承担者。
“错的不是我,是我的原生家庭”,仿佛是在说“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错了”。
我们可以选择把一切的归因于原生家庭,也可以选择正视自己的创伤,寻找途径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东野圭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是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面对同样一种环境,不同思维的人,接受的信息,形成的判断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回事,但自己如何让自己做得更好,又是另外一回事。
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人生就是不断突破和成长的过程,要知道,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的选择。
成长的宿命,就是超越你的原生家庭。
03
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
不是原生家庭,是我们自己
有个学了心理学的朋友说,自从接触了心理学,反而不知道怎么养育孩子了,他的苦恼正是因为太重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所以生怕自己哪个行为对孩子造成创伤,哪个行为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所以每天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我和她讨论后的结果,是她的内心里有两个原生家庭,一个是她与父母的,一个是她自己后来构建的。这两者经常在身体里打架,让她无所适从。
她对过去的那个原生家庭不接纳,强烈的想挣脱,却反而将那部分记忆在心里强化。而后来想要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亲子关系模式,就显得力不从心。
后来她通过一些特殊的心理治疗手段(空椅子技术)和过去的一段不愉快的记忆告别,安抚了当时那个受伤害的自己,才得以解脱,专注于当下的生活。
很多人是带着对过去的恨生活的,当恨太多的时候,爱就无法进入,而一个没有爱滋养的生命,要么走向枯萎要么走向灭亡。
若想要让生命重获力量,就要先放下恨,内心无恨,就是疗愈的开始。
有哲学家认为,童年决定了我们生命初期的生命质量,但成长却是我们自己一辈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有些人会将自己留在童年期,一直纠缠在对父母的怨恨中拒绝改变和成长,而有些人,为了追求饱满而幸福的人生,从童年的茧中奋力挣脱,活出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换句话说,人生其实就是不断突破和成长的过程,童年不是决定人生的枷锁和终点,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
因此,我们可以尽力为下一代创建一个无毒无害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无需将上一辈的问题,来当作我们拒绝成长的借口。
推荐阅读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纵容”孩子去浪费时间
陶行知: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被老师称作没天赋的孩子,一年后却逆袭成学霸,这位妈妈做了什么?
文末留言功能已开通,欢迎大家点击右下角,畅所欲言!
来源丨网络,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2285912268@qq.com。
编辑丨Lily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那不勒斯四部曲》: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为逃离原生家庭的宿命
匈牙利文学特辑:记忆是作家的使命
《存在心理学探索》再版,马斯洛带你探讨自我实现与成长
你的选择,不需要被所有人理解|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浅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日常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
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一个像猫的女作家
《简爱》:一个女人,拥有真正的生命和自由,是从学会自愈开始的
梁洛施嫁不入豪门,徐子淇为何却可以?这是两人的原生家庭决定的
在生命褶皱处:一个巴西女人被遗弃的一生
一个家庭最悲剧的,不是没钱,而是遇到“指责型家人”
网址: 心理学家马斯洛: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7277.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3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5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0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