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从茅盾文学周触摸当代文学创作的脉动

从茅盾文学周触摸当代文学创作的脉动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11月24日 21:32

原标题:从茅盾文学周触摸当代文学创作的脉动

新华社杭州11月24日电题:从茅盾文学周触摸当代文学创作的脉动

新华社记者余俊杰、冯源

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周近日在茅盾故乡浙江桐乡落下帷幕。近一周的时间里,第11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知名作家和编辑共同探讨了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与趋势。

自1981年创立至今,作为中国重要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激励一代代中国作家坚持现实主义之路,努力攀登写作高峰,描绘恢弘的时代气象。

本届获奖作品包括杨志军《雪山大地》、乔叶《宝水》、刘亮程《本巴》、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东西《回响》5部长篇小说,均是中国文学界现实主义的精品力作。

作家孙甘露表示,只有把握住时代脉搏,文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经验、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书写,是要打通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与美学经验,真正践行“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乔叶的《宝水》通过讲述豫北一个小山村一年的发展故事,描绘了山乡巨变的美丽图景。“为了写这一年,我的素材准备时间用了七八年。”乔叶表示,写作过程中,无数扑面而来的鲜活细节吸引她不断深入生活,用心感受并真实描绘所处的时代。

谈到获奖作品背后一个个让人感动的故事,评委代表刘建东由衷感慨,作家们深入生活、扎根时代,才能做时代敏锐的感知者,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

茅盾曾旗帜鲜明地主张:文学要有民族精神,应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当代文学创作者心中不变的标尺。

作家刘亮程通过向史诗《江格尔》致敬,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证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美美与共的活力,创作出获奖作品《本巴》。这部作品融史诗、童话、寓言为一体,在咏唱与讲述中以飘风奔马、如梦如幻的想象展现恢宏绚烂的诗性境界。

记者观察到,当前中国文学创作有着充分的文化自信和鲜明的文化责任,大量涉及中医、汉服、武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正日益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作家蒋胜男凭借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将中国传统艺术手法和现当代文学的追求相结合,创作出《芈月传》《天圣令》等历史题材小说。蒋胜男说,越来越多文学创作者正在从历史经典作品中汲取写作灵感和养料。

以历史题材见长的作家马伯庸认为,作家需要持续用脚丈量大地,专心讲好文化传承故事。“我没法去唐朝采风,但我去过很多次西安,参观了许多博物馆和古迹,真切感受到流传下来的盛唐景象。”

全媒体时代,文学创作和传播正经历蝶变。在新技术环境下,如何创新文学传播方式、让文学的声音传得更远?

《潜伏》的成功离不开影视化二次创作。《潜伏》原作者、天津市作协副主席龙一分享了自己的二次创作经历:“1.2万字的短篇小说被编剧扩充到45万字,最终成就了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

作家刘震云的多部作品已被成功改编为影视剧,他认为影视创作中对细节和准确性的重视,有助于文学传播。“文学滋养了影视,影视给文学插上了翅膀,两者间是意象和具象的辩证关系和‘量子纠缠’。”刘震云说。

新兴的短视频也在助推传统文学“破圈”。据某知名视频网站统计,长篇小说短视频化的发布量、评论量和消费额正迅猛增长。

宁夏作协副主席马金莲说,自己平时会留意不同行业劳动者发布的短视频,“这为我们了解不同领域提供了便利,视觉传播能够让读者有更多机会迅速了解一部作品。”

北京作协副主席、网络作家张威(唐家三少)表示,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小说创作可以借鉴影视广播剧的制作播出手法,采取黏性更强的连载性阅读等传播方式。

坚持历史文化特色,与时代同频共振。中国作协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文学要融入以5G、大数据等组成的现代传播格局,希望作家们在现代传播中,要回眸、注视、致敬中华传统文学,从中汲取能量。(完)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茅盾文学奖,揭晓→
书写中国描绘时代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座谈会举办
茅盾文学奖走过十届,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入选“茅奖”?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展现新时代文学发展成就
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将再回茅盾先生故里桐乡乌镇举行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工作今天启动
(文化·视点)讲好中国故事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一席谈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推出新作《星空与半棵树》
触摸时代脉搏 打造文艺精品
茅奖四十年 |六位获奖作家,仅一人健在,首届茅盾文学奖颁给了哪些作品

网址: 从茅盾文学周触摸当代文学创作的脉动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7280.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