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恰如其分的完美》:读过这本书的人,99%内耗治愈了

《恰如其分的完美》:读过这本书的人,99%内耗治愈了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11月27日 22:39

原标题:《恰如其分的完美》:读过这本书的人,99%内耗治愈了

《恰如其分的完美》:读过这本书的人,99%内耗治愈了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中,习惯性与他人比较,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哪怕面对无关紧要的小事,也常常想得特别多,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

一旦遇到超出预期的状况,就会陷入负面情绪,不停地自责或抱怨。

其实,这些焦虑、纠结与烦躁,都是自我要求过高而导致的内耗。

在《恰如其分的完美》一书中,德国作家斯特凡·德德里希斯认为:

每个人都想变得更好,但凡事过度追求完美,会成为我们获得成功和幸福的阻碍。

弦绷得太紧,反而会加速断裂;人对自己太苛刻,也很容易会垮掉。

只有恰如其分的完美,能消除99%的内耗,让你逃离亲手打造的精神牢笼。

1

人生中大多数痛苦

都源于追求极致

在书里,斯特凡提到了一个朋友的故事。

一次闲谈中,朋友说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去南非旅行。

他计划白天去爬山、看鲸鱼、参观鸵鸟养殖场;晚上在荒野过夜,伴着动物们的叫声入睡。

这些新奇而美妙的体验,光是想想就令人感到无比兴奋。

可斯特凡问他哪天动身时,他却摇了摇头,说道:

“我可能一生只会去一次南非,所以希望这次旅行是完美的,一切都必须恰到好处。”

结果,距离那次对话过去十年后,朋友依旧没有出发。

航班不够优惠、天气不够好、不懂当地文化,或者万一碰到露营车事故……

他被假想中的种种障碍困在原地,一步也动弹不得。

生活中,像他一样瞻前顾后的人不在少数。

说好要学技能,却还没开始就担心学不会,干脆关掉视频课程,打起了游戏;

说好要减肥,却不是抱怨状态差,就是一次次给自己找借口。

结果,时间浪费了,热情也耗尽了,他们还要白白承受纠结与悔恨的煎熬。

斯特凡在书中说:完美的时刻、计划并不存在,只是因懒惰和缺乏决断力而找出的借口。

他曾报名学习萨克斯,但水平远不如同学,不是吹错音符,就是跟不上节拍。

他对自己的表现很失望,想要等到完全准备好后,再去登台表演。

老师却不由分说地安排了一场演出,鼓励他大胆展现自己。

他本以为,自己那不够成熟的表演,一定会招致观众的嘲笑。

可当音乐声响起,台下的观众顿时热情高涨,不仅没注意到他的失误,还纷纷起立为他鼓掌。

他忍不住感慨:如果非要等足够出色后再演奏,或许自己一辈子都登不了台。

放下对极致的执着,专注地享受过程,反而让他往前迈出了一大步。

人生最大的绊脚石,其实就是嵌在一个人脑海中的“完美主义”。

碰到意外并不可怕,走错方向也不要紧,一切教训,其实都是你修正自我的捷径。

怕的就是你畏手畏脚,犹犹豫豫,为了想象中的完美,宁可什么都不做。就像埋在沙土中的鸵鸟,自以为隔绝了挫败感,其实是切断了你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2

过度追求完美

换来的只有无尽内耗

心理学家莫妮卡说:“想要达到完美是充满痛苦的,因为它通常受到两方面需要的驱动:一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渴望,一方面是害怕做不好的恐惧。”

人一旦掉入完美主义的框架中,就会变得格外纠结与脆弱,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

一点失误、少许挫折,都能在你心里掀起轩然大波,将你甩进负面情绪的漩涡。

在《恰如其分的完美》中,斯特凡谈到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斯特凡的儿子。

儿子非常热爱跳舞,17岁时考入了一所舞蹈学校。

入学不久,他就被校方选中,参加一场重要的比赛。

为了拿奖,他非要把一个动作练上几十遍,直至没有瑕疵才满意。

可过度严苛而枯燥的练习,很快就耗尽了他的热情与自信。

他的肢体愈发僵硬,情绪也日益低沉,一想起跳舞就心生反感。

到了比赛当天,他也异常紧张,频频出错,什么奖项都没拿到。

他既羞愧,又恼怒,再也不愿跳舞,于是选择了退学。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斯特凡的同事。

一次,老板将新项目开发的事宜,交给了这位同事负责。

同事不想让老板失望,亲自加班加点改方案,对下属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不过是文档格式稍微出错,他都要在集体会议上,不留情面地批评下属。

渐渐地,下属们越来越害怕说错话、做错事,不敢表达任何新颖的想法。

团队的创造力被扼杀,导致项目迟迟无法顺利完成。

同事因此失去了老板的信任,面临被辞退的风险。

这两位主人公,并非不够优秀,反倒是因为太过优秀,过度严格地要求自己,导致自己陷入了无尽的内耗。

为了扮演一个完美的人,他们疲惫不堪也要硬撑,力不从心也要逞强。

而对圆满的盲目执着,就像甩不掉的水蛭,会不断吸食一个人的情绪能量。

即使是客观的误差,他们也坚持视作个人的不足,没完没了地自我苛责;

明明是一时的挫败,他们却偏要当成最终的结局,唉声叹气地半途而废。

斯特凡指出:想要完成一件事,必须有勇气与缺陷共存,在错误中学习。

人生路上,多一份试错的勇气,才能多一次成长的机会。

允许自己偶尔出错,允许结果不遂人意,内心松弛了,脚下的步伐才会更加轻快。

3

恰如其分的完美

才是生活最好的解药

书中有句话写道:“不在计划内的选择,有可能会变成比计划更好的选择。”

有一次,斯特凡专程去海边度假,顺便参加当地的特色集市。

谁知,路上太堵车,等他抵达那里,集市已经散场了。

正当他为计划被毁而懊恼时,他突然看到了另一个集市的指示牌。

那个集市更加漂亮、热闹,他玩得也比想象中更加愉快。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无可奈何,却又无能为力。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直面缺憾,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恰如其分地追求完美,你才能停止无谓的内耗,活出最舒服的状态。

1. 调整期待,稳定情绪

书中提到,斯特凡和妻子搬家后,发现新邻居很不好相处。

邻居见了面不打招呼,不愿借东西给他们,还拒绝他们的儿子参加自家聚会。

妻子很是不满,斯特凡却从不为此烦恼,无论对方有多无礼,他都不会往心里去。

他明白,希望一切都符合自己的期待,本就是一件极不现实的事情。

而他不对邻里关系抱有任何期待,自然也就不会感到失望或恼怒。

莎士比亚说:所有期待是一切精神痛苦的根源。

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生活都不会完全按照你想象的样子发展。

一件事情的得失成败,一段关系的亲密与否,任何人都无法百分百掌控。

放下高期待,凡事顺其自然,便不会轻易被外界打乱节奏,扰乱心情。

2. 转换视角,平衡心态

某次研讨会上,斯特凡展示了一张纸:正中央画了一个点,其余部分都是空白的。

紧接着,他问所有的参与者,从这张纸上看到了什么?

结果,95%的人都回答:“一个黑点。”

尽管这张纸上绝大部分都是白色,人们关注的却只有那一个小小的污点。

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也是这样?

习惯聚集于自身的缺憾、现状的不足,忽略积极或美好的一面。

但实际上,好与坏往往都是相互依存的。

人活着,别只盯着不顺心的一面,多去看看阴影背后的光亮。

你会发现,那些自以为致命的劣势,不过是生命中微不足道的毛毛雨。

3. 少想多做,看淡得失

书中提到了一个“72小时定律”:

如果你决定做某件事后,72小时内都没开始,那么你完成这件事的概率就无限趋近于零了。

斯特凡曾和一位朋友约好,一起学习打高尔夫。

朋友坚持要订购一个好球杆,挑选一个好场地,将学习计划一推再推。

斯特凡却没想那么多,当天便前往离家最近的球场,拿着借来的球杆开始练习。

几个月过去,朋友还没正式打过球,斯特凡却已经熟练掌握了很多技巧。

无论做任何事,完成是第一步,完美是最后一步。

世上根本没有一步到位的完美,再优秀的人,也是在一次次失败中成长起来的。

与其在空想中内耗,不如往前多迈几步,将焦虑和纠结远远落在身后。

放下得失,立即行动,保存足够的精神能量,你才能跑得更快更远。

有句话说:“生活中不一定每天都有暴风雨,但习惯内耗的人却会天天经历心灵的惊涛骇浪。”

一个人若想摆脱不必要的内耗,就得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给自己的精神松绑。

《恰如其分的完美》中强调:我们永远无法真正达到完美,也不必达到完美。

没有一种批判,比我们的自我批判更严苛;也没有任何阻碍,比过度的完美主义更可怕。

试着让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不要被一时的得失、过度的思虑所牵绊。

你的放松与从容,反而会让你在不知不觉间,更加接近理想中的模样。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治愈精神内耗的5个底层思维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生活能治愈的是愿意治愈的人
治愈人心的四句话,读完瞬间清醒
你的二舅,治不好我的内耗
夜读 | 时间能治愈的,都是自愈的人
活成人间清醒,读懂人性,是现代人应该有的治愈
1+1=99?这是独属于爱书人的乐趣
读过《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顿悟治愈自己最好的方式
他一件书法卖了9000多万,可99%的人没听说过他,实力可比宋四家
《恰如其分的孤独》:成年人的“上瘾性”行为,背后都是孤独

网址: 《恰如其分的完美》:读过这本书的人,99%内耗治愈了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7566.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