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桃李声相应,继志芬芳道方长:宋明理学研究之回顾暨潘富恩先生追思会综述
原标题:思源桃李声相应,继志芬芳道方长:宋明理学研究之回顾暨潘富恩先生追思会综述
12月2日上午,光华楼思源厅济济一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在此隆重召开宋明理学研究之回顾暨潘富恩先生追思会。
会议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徐波主持,在简要介绍会议缘起与到场来宾后,与会者集体起立,向潘富恩先生默哀,致以诚挚的哀悼与追思。随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双利教授致辞,张院长首先介绍了潘富恩先生的学术成果和他在复旦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作出的卓越成就。她指出,潘富恩先生为复旦中哲学科的建设和稳步推进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培养了三十四名博士生,还悉心指导了如季塔连科、钟鸣旦、李集雅等著名海外汉学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海内外传播发展。潘先生为人宽厚,深得同仁信任,他的逝世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巨大损失,但他的风骨长存,也将激励后辈学子们用心传承他的事业和精神。之后,潘先生家属代表潘志明先生致辞。他首先介绍了潘富恩先生的生平和求学经历:潘先生出生于浙江温州,后辗转南京、上海等多地求学,最终成为复旦哲学第一代开创者、奠基者之一。在他看来,潘先生是一个专事学问、秉承师训、不慕名利、甘于奉献的人,他希望潘先生严谨的治学之风和育人理念能在复旦哲院代代相传。
会议现场
开幕式后,第一场发言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洪兴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哲学学院李锦全先生向大会遥寄两首诗,并以九十七岁高龄手写满满一页思路清晰、工整俊秀的文字表达了对潘先生的追思,全文及诗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胡湘农老师代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立文先生以视频方式对潘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张立文教授对潘先生的学术和人格作出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潘先生是首先在宋明理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他为人大公无私,把思想毫无保留地传给弟子,他的逝世是中国哲学界的重大损失。张立文先生深情地回顾了他与潘富恩先生“同乡、同学、同行”的深厚情谊,他还特别委托其弟子上海财经大学朱璐老师在会议现场转达了对中国哲学学科之间精诚合作的嘱托和期待。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夏乃儒先生回忆了他与潘富恩先生长达半世纪的相识交往,他认为潘先生对海派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潘先生在做学问时自觉地用考证方法,不过扬弃了纯粹学究式的陈述,而保留了现代的诠释的空间,他传承民为邦本的思想,做出了三不朽的业绩。复旦大学哲学系首位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朱贻庭先生在追忆文字中提及当时系主任胡曲园先生指定他攻读中国哲学史,并亲口授意潘先生与他结成学习对子,从此他俩形影不离,喝酒谈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认为潘先生是一位始终能够淡然保持农村“土气”的文化泰斗,复旦和复旦哲学系有这样一位特别的教授,应引以为豪。
复旦大学中文系吴中杰先生深情追忆了他与潘先生共同下放的时光以及两人间在几十年但交往中结下的深厚友谊。他回忆了潘先生作为师兄对他的照顾与启发以及两人一起劳作闲谈的美好时光,着重提及当年下放劳作时曾与潘先生一起吃花生米的往事。最后他以鲁迅“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作结,表达了对潘先生逝世的深切悲伤与怀念。复旦大学物理系潘笃武先生提及和潘富恩先生在教职工劳动中相识的往事,以及他向潘先生求教、往来问学、受赠书籍等经历。他还谈到潘先生哲嗣向家人学习作画,自己向潘先生请教中国哲学方面的问题等生活细节,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允吉先生怀念了自己和潘先生从学长到朋友的相识过程以及潘先生和友人讨论学术问题的帧帧画面。他以潘先生和中文系施昌东先生肝胆相照的患难之交为例,认为潘先生是不慕名利、提携后辈、有情有义、富有智慧的真学者,有魏晋文人之风骨。他说到潘先生不仅在学问上是我们的先辈,值得我们学习,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应该详述他的贡献,来指导今后更好的发展。
复旦大学哲学系首届本科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余源培先生认为潘先生淡泊名利,始终享受本真的生活,始终对学问的持之以热爱和认真的态度,重视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总结和反思,学风稳健而不保守;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始终坚持教学相长,对于弟子以“友道”辅之以“师道”。因此潘先生一生有价值,有意义,我们在追思时也当有一份欣慰与骄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孙承叔先生认为潘先生淡泊名利,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事业,坚守道德底线,是“上善若水”的“得道”之人。对此他举出潘先生生前的几件往事:毫无保留地指导日本留学生深泽助雄;与“右派”施昌东先生的深厚情谊以及面对一些重大事项的“不争”。这些都足以证明潘先生是非常崇高之人,其品格令人感动。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董金裕先生因故无法赴现场参会,寄上挽联一对:“温良谦和,蔼然儒者风范。学行教惠,允为我辈楷模。”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陈来教授在追思视频中指出:潘先生不仅是中国哲学史和宋明理学的代表性学者,在中国哲学史的教育教学方面亦成就斐然。他还回忆了自己与潘富恩先生的一些往事,以及潘先生和张岱年先生的交往,并对潘先生的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在追思视频中回忆了潘先生作为其硕士论文答辩老师的一段经历。他赞扬了潘先生宽广的胸怀和卓越的学术贡献,认为潘先生无论在为人还是为学,都是我们中国哲学界的榜样。
会议第二场发言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陈卫平教授从五个方面总结了潘先生的学术贡献: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建了当代儒学的新形态;高度重视中国哲学中的经学研究;关注如何构建中华文明根和魂的学术体系;以跨文化中西比较的视野比较儒学。他认为潘先生的五点贡献在复旦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陈士强编审认为潘先生成就了三不朽的伟业,他在为人上坚守道德底线,在教育上教书育人,在学术上忠于原著,是中国哲学界最卓有成就的学者之一。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邵龙宝教授回顾了他一次对潘富恩先生的专访的经历,表露出对潘先生甘坐冷板凳、尊师重教、热爱教学学术事业的精神的敬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雷泉教授回忆了潘先生投身教育事业的点点滴滴,潘先生尊师重教,重视道德学问,他对待学生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当得知学生超过老师时深感愉快与欣慰,足见其博大的胸襟。不过潘先生对待教育教学事业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能现金刚怒目相。最后王雷泉教授引用了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一句,认为潘富恩先生正是孔子口中“中行”之人的代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郑伟宏教授追思了他分别作为潘先生的学生、同事和下属时与潘先生交往的经历。在他的心目中,潘先生虽严肃认真,但也提携后辈,并直言自己的学术生涯与潘先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黄毅教授回忆了自己在古籍所与潘先生的交往经历,并回忆了潘先生与章培恒先生的交往。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刚教授回忆了潘先生作为自己答辩委员会主席的经历,并通过他亲身经历的一些小事,表达了对潘先生人格的敬佩。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付长珍教授回忆了自己报考潘先生博士生的经历以及获得潘老师的推荐并最终入读华东师大的往事。她高度赞扬了潘先生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后学的帮助关心,并且认为:对一个哲学家最好的纪念,就是对其学术思想的批评和“接着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汝伦教授在追思文章中认为潘富恩先生一生成就斐然,他在授课上有宋儒的醇厚之风,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毫不含糊,在关键问题上仗义执言,主持公道,其人格值得敬佩。最后,潘富恩先生指导的外籍弟子,威尼斯大学现任校长、著名汉学家李集雅(Tiziana Lippiello)教授在追思文字中,回忆了自己在复旦求学的经历,特别是每两周一次去潘先生家里研读中国传统经典的难忘时光。在她的回忆中,潘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待人和蔼的老师,正是潘先生带她进入了中国经典的世界之中。
与会者合影
下午的追思会在光华楼西主楼2401哲学学院会议室举行。第一场会议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林宏星老师主持。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徐仪明老师谈到自己在本科就开始受学于潘先生,多次聆听潘老师的宋明理学课程,受益匪浅,后来博士毕业后到《中州学刊》编写宋明理学专栏,继续着潘先生的事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刘康德老师说到,自己学习、从教的每一个关节点都和潘老师息息相关。刘老师称自己四份复旦毕业证书都得益于潘先生。他回忆起了潘先生一生不争名利,却又能为学生积极争取权益的故事,称赞了潘先生儒道合一的形象。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杨泽波老师借着对潘先生的回忆,细致梳理了二十世纪四代学者不同的历史使命。杨老师高度肯定了潘先生等第三代学者的贡献,认为潘富恩先生出色地完成了他的学术使命,而潘门下一代弟子则应继续着潘先生的道路,不断拓展、深化其学术事业。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白奚老师回忆了自己与潘富恩先生的师生之缘,从在兰州大学的初识,到1982年投入潘先生门下,再到在潘先生指导下继续从事稷下学派研究,每一个环节潘老师都以实际行动给予了自己莫大的支持。白老师感慨道,自潘先生之后,复旦中哲学科持续壮大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令身为潘门弟子的自己感到无比的骄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洪兴老师,回忆了自己从朱维铮先生门下转到潘先生门下,以及受潘先生推荐成为哲学学院一员而得以与潘先生共事的经历。在他看来,复旦大学中国哲学学科有机会发展到今日之规模,得益于潘先生在最困难的阶段一力支撑。潘先生担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长达15年,是难得的智慧之人,为近二十年来哲学学院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潘畅和老师在纪念文章中回忆了自己从延边大学考入潘先生门下以及在受学中与潘先生结下的深厚情谊,谈到了毕业之后与潘先生通过电话联系以及潘先生八十寿诞时的种种过往,情真意切,表达了对潘先生的思念。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克谦老师回忆自己和潘先生的交往,向与会学者展示了潘先生豁达的人生态度。他说到自己在诸多人生重要关口都曾徘徊犹豫,是潘先生为自己吃下了定心丸,帮助自己做了决定。徐克谦老师称赞道,中国哲学真正渗透入了潘先生的生命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马涛老师提及了自己博士毕业后跟潘先生提起想要跨界学习,潘先生宽容地尊重其选择还积极地帮忙联络经济学院的老师,大力推荐马涛老师进入经济学院,这体现了潘先生宽容待人、提携后进的品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老师回忆了自己从华东师范大学考研进入复旦的过程。1982年研究生名额非常有限,潘先生为此曾多方争取,终于获得成功。吴老师以《谈谈潘富恩先生的宋明理学研究》为题的纪念文章表达了对潘先生的缅怀。浙江大学哲学学院董平老师讲述了自己在沈善洪先生推荐下进入潘先生门下的经历,也回忆了自己在博士论文选题的过程中,潘先生以坚定的态度让他必须选择和儒学相关的主题,体现了潘先生注重学统传承的意识。最后董老师还提到了潘先生在吕祖谦研究中体现出的学术敏感,他的思想资源和洞见依然是当代宋明理学研究中的一座宝库。安徽大学李仁群老师提及自己的硕士答辩会由潘先生主持,由此与潘先生相识。也是潘先生的大力争取才使得自己能考入复旦,自己走上行政岗位也受到了潘先生的鼓励。李老师总结道,正是有潘先生这样的学者的存在与熏陶,才造就了今日的复旦。
下午会议第二场发言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刘康德老师主持。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林宏星老师分享了自己和潘先生商量博士论文选题的经历。从《中庸》到刘宗周,潘先生都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当林老师以刘宗周为主题撰写博士论文,并对牟宗三的部分观点提出了质疑的时候,也得到了潘先生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慕方老师,回忆了自己考入潘先生门下的经历,并回想起潘先生不论学生的学术成果多寡,都对学生一视同仁地宽容。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新春老师追忆从1986年开始潘先生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对自己学位论文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在参加工作后,潘先生对王老师的学术事业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王老师表示,无论身处何方,大家之间的交流应该越来越活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俊老师提到,自己虽然不是潘先生门下,但同样能够以旁观者的视角进入潘先生的精神世界。何老师分享了自己在中哲教研室的感受,认为群而不党的和谐氛围和潘先生长期主持密不可分,他称赞潘先生为人有原则,又能从权的智慧。东厦房产李民老师认为,潘先生高瞻远瞩,对中国社会有着极深刻的观察,在改革初期就已经注意到中国追求西化过度将会出现的问题。李老师还提到潘先生关心学生,亲自帮助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可见潘先生一心为学生着想的态度和品格。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刘光本老师回忆自己在博士毕业之后,作出了不再继续学术之路的决定。潘先生同样给予了支持,帮助刘老师进入出版社成为一名编辑,显示出了潘先生对学生的尊重与关心。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孔令宏老师回忆博士后期间,潘先生帮助其选定了研究视角的故事。正是在潘先生的建议和推荐下,孔老师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得以顺利出版。常州日报社虞圣强老师回忆自己从胡啸老师门下再到潘先生门下的经历。并提到自己在进入常州日报社工作后,潘先生温厚的品质仍然深深影响着自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郭晓东老师分享自己在复旦读书期间,尤其是博士论文写作期间,受潘老师恩惠颇多。因为选取了程明道为主题,与潘先生研究领域多有交集。虽然论文观点与潘先生意见多有不合,但潘先生予以极大鼓励,还将珍藏的资料慷慨赠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洪军老师分享了自己博士期间回乡之时,潘先生让洪老师代为向张岱年先生问好,展现了潘先生尊师重道,注重学术传承的一面。上海理工大学杨月清老师在会上回忆起了潘先生对自己的教诲,认为自己虽然目前所教授的学科与在潘先生门下所学并不相同,但是潘先生的教诲仍然让自己受益良多。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迎年老师认为,自己作为潘先生门下最小的弟子,切身地感受着潘先生对弟子的疼爱,这样的疼爱甚至惠及了自己的子女,自己和家人也都时常挂念着潘先生。
圆桌会谈及闭幕式由哲学学院中国教研室主任郭晓东教授主持,他介绍了来到此次追思会现场的潘先生部分在沪第二代弟子,主要有上海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曾海龙副教授、盛宁讲师,华东师范大学苟东锋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姚洁敏副教授、同济大学刘昊助理教授等。杨泽波老师在会议结束之即也发表感言,感慨潘先生一生广结善缘,感谢哲学学院对本次会议给予的支持,并展望了即将推出的富恩纪念讲座、纪念文集和全集出版等系列学术计划。
哲学学院副书记孙冰心老师、院长助理于明志、隋艺菲、会务组同学及听众近90人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思源桃李声相应,继志芬芳道方长:宋明理学研究之回顾暨潘富恩先生追思会综述
姚雪垠与《李自成》学术研讨会暨姚雪垠文学资料捐赠仪式在京举行
思想者的智慧与诗篇——在黄瑞云先生治学六十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组图】 回顾梳理 学术探讨“李子白文学作品分享会”在西安举办
北京大学校报刊发追思文章,缅怀厉以宁教授
张京华:顾炎武研究的学术意义
潘峰长篇小说《天地扬尘》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推进潮学研究走向世界,让潮学“潮”起来
王志英:热爱是幸福的源泉——聆听汪志广老师讲座有感
行走诸暨 探寻哲源
网址: 思源桃李声相应,继志芬芳道方长:宋明理学研究之回顾暨潘富恩先生追思会综述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8323.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4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6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1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