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京剧如何焕发时代新活力?名家名角成都探讨

京剧如何焕发时代新活力?名家名角成都探讨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12月19日 20:23

原标题:京剧如何焕发时代新活力?名家名角成都探讨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京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传承弘扬京剧事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需要我们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断思考,不断守正创新。”12月19日,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界主题研讨会在四川大剧院举行。现场,戏曲界专家学者、京剧名角齐聚一堂,围绕“二十八载再出发·京剧奋进新征程”这一主题,就京剧创作如何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等议题,进行研讨、交流。

当天的主旨发言中,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研究员汪人元,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原团长、一级演员李少波,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一级导演郭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彦君,围绕京剧现代戏的创作成就与不足、京剧新编剧目如何守正创新、传统京剧如何与现代观众实现情感共鸣、京剧与地方戏如何在兼收并蓄中继承发展、京剧如何在新媒体“破圈”传播中处理好“引领”与“满足”的关系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嘉宾合影

参加了多届京剧节评委工作的汪人元表示:“京剧节的举办显示了逐渐成熟的艺术风貌。从展演剧目来看,坚持了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的方针,还增加了学生舞台演出,非常充实。”他呼吁要“努力让新创作品留下来,使之成为真正的有效积累”,并提出“要克服重戏轻曲的现象,高度重视音乐创作;要克服重创作轻加工的现象,高度重视剧目提升”的建议。

回顾京剧节举办以来的发展路程,李少波强调“守正创新出精品”的重要性,他以《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赵氏孤儿》等为例,提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作品”。守正创新首先要守正,因为京剧是“根性”的艺术,是口耳相传的艺术,走不了捷径。“京剧一定要延续根性、民族性这条轨道,只有守正才有发展,才能创新。”

郭宇也表示:“京剧于历史而言,承担着戏曲艺术继承的责任,于发展而论,肩负着重塑文化自信的引领。京剧艺术包含着传统戏剧文化的强大基因,这基于其两百多年来发展历史的厚重积淀。京剧创新不是凭空臆造,既要带动、激活传统,又必须站在传统的积淀上登高远望,奋力前行。”

刘彦君则结合越剧《新龙门客栈》的成功,指出“京剧到了该跨界发展的时候”。在她看来,“跨界不仅仅在于戏剧本身突破了镜框式的舞台样式,从舞台上走了下来,把整个剧场改造成了一个演出的空间,融合了电影、声光电色、多媒体等等艺术元素,开启了新的表演形态,更在于能够进行商演,能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并建议京剧主创者要“走下舞台,走出剧场,走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间去”。

嘉宾对谈

在对话研讨环节,国家京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光,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安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秦华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李佩红,也就京剧创作和演出、京剧守正创新、京剧教育等话题进行交流。

王安奎从京剧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畅谈京剧的守正创新,他表示:“优秀的作品都塑造了具有民族脊梁性质、优秀美德、善良的人物形象。”李光则结合自己的演出经历,鼓励大家在传承、发展京剧时要多动脑筋,并对京剧“充满信心,把它发扬光大”。秦华生建议通过组建京剧流派艺术传承班、架设全国性中国京剧共享数字平台,探索戏曲演员的成才之路,拓展京剧交流传播渠道。李佩红则希望有更多艺术家加入教育团队,培养更多品德正、艺术精的戏曲人才。

当天下午,北京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金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杨乃林、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原主任裴福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何玉人,中国戏曲学院原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主任于少非,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伟品,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主任王绍军等,也从京剧的表演、音乐、导演、历史、理论发展、现代美学等角度,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黄铄然对此文亦有贡献,图据四川大剧院)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12月15日至1月21日举办 名家名角将走进成都景区
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落幕 戏韵悠长焕发新活力
新时代的乡土文学如何书写?乔叶力作《宝水》在京举办分享会
陈彦获茅奖小说搬上舞台,国家京剧院新创京剧《主角》首演
为小剧场戏剧发展搭脉,名家云集南京高峰论坛
新时代文艺“京”品是怎样炼成的
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12月15日成都开幕,以人民视角体现时代精神
数字化时代的古籍保护:传承之外,如何展现新活力
“践行二十大·艺颂新时代”——戏曲名家名票走进吴中演唱会成功举行
“北京故事”再启幕 看小剧场如何传承、重构、创新

网址: 京剧如何焕发时代新活力?名家名角成都探讨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9674.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