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苍穹,看民族群星闪耀时
原标题:向苍穹,看民族群星闪耀时
□ 本报记者 冯圆芳
近日,省文联主席、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章剑华的最新长篇纪实文学《向苍穹:中国天文发展三部曲》(简称《向苍穹》)在南京首发。
历时三载,增删数次,实地寻访近20处古代天文遗迹、名人故居、近现代天文基地,采访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专家和首席科学家,以及几十位奋斗在一线的天文工作者,亲自为该书作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对章剑华的新作不吝褒奖,他评价《向苍穹》是“第一部中国天文发展的文学通史”。这部近50万字的巨著,成为中国历代天文工作者奋斗拼搏的光辉历程与发展成果的一道缩影。
天时地利人和
成就中国天文事业“文学通史”
仰望星空是人类的本能。章剑华记得在宜兴农村度过的童年:繁星点点的夜空下,一家人摇着蒲扇纳凉,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如童谣一般,在星空下一代代传递。
因此,当书写航天题材的想法受挫后,章剑华很快调转方向,转攻天文学领域。在业内,人们如此总结章剑华对写作主题的挑剔与把控:从《故宫三部曲》《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到《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章剑华的选题既是重大题材,又是百姓关注;既是江苏题材,又有全国意义;既是现实题材,又有历史纵深。章剑华自己则在这些标准之外又加上一条:还得是少有人写过的“无人区”。
“天文学是最古老的科学,也是最前沿的科学,航天事业发展的前端和基础就是天文,与航天、天文相关的高新科技构成了我们时代的鲜明标识。”章剑华对记者说。他在不同场合感恩《向苍穹》的诞生如何汇聚“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遇上了天文学发展的新高潮、新时代;地利,在于江苏是我国天文学发展重镇,有“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学空间天文学院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多著名的天文科学家;人和,则指在他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中,从科学家到身边朋友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协助。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比起高精尖的航天,天文学让科学与激情、诗意在穹顶相遇。沿着“裸观时代”“天眼时代”“巡天时代”的历史轴线,《向苍穹》依次打开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史,包括古代先贤的天文探索和天文仪器制作、天文历法的成就,和近代史时期,中国天文学会和紫金山现代天文台的建立、现代天文望远镜的研制和天文观测的成果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2.16米望远镜、大视场巡天望远镜、“中国天眼”、“悟空号”卫星、“慧眼”卫星、“羲和号”卫星、“夸父一号”卫星、大型巡天空间望远镜,“探月”“探火”“探日”等重大天文项目的研制和科学成果等。
书中娓娓讲述的一些故事细节令人兴趣盎然。如写到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天文学问题:天空旋转的绳索系在哪里?天边又架在什么地方?八柱撑在何处?地东南为何亏损?而对日军侵占东三省后,古代天文仪器从北京运至紫金山这一路的惊心动魄的描述,以及国民党军队溃败之际,天文学家张钰哲巧设计谋将珍贵仪器留在大陆的故事,又动人地诠释着文脉与国脉相牵的含义。
“江苏身影”闪耀苍穹
再现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
《向苍穹》的第三部“巡天时代”,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天文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是章剑华倾注心血最多的篇章。
走进“巡天时代”,峥嵘的一幕幕在眼前铺展。新中国成立后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张钰哲,既是第一位发现新的小行星(将其命名为“中华”)的中国人,还率先开展卫星轨道研究,成为“东方红一号”卫星背后的功勋元老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苏定强,在国家“216”计划(研制2.16米天文望远镜)中提出了创新的折轴系统,通过加入一块中继镜,完成了中国人“欲穷千里目”的梦想,获得国家科技大奖。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天文台原台长常进,直面21世纪物理学天空的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暗物质和暗能量,率队研制暗物质专属探测卫星“悟空号”,向不可知的暗物质亮起“火眼金睛”。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祝融探火……一个个凝聚着中国梦想和文化标识的神话人物,见证着中国人向月球、向太阳、向火星,向浩瀚苍穹锐意进发的坚定步履。
让章剑华自豪的是其中有不少“江苏身影”。为了采访好这些顶级科学大咖,文科出身的他做了充足的准备,攻克“专业关”。三年时间里,除了高强度集中写作的五六个月,其余时间大多花在掌握专业知识上。他买来一批天文学书籍,没事就泡在里面“啃读”,竟也成了半个“专家”。对普通人来说,要理解张衡的浑天仪,祖冲之、郭守敬制订的历法已经够难了,但在章剑华看来,最难的还是如何与当代的大咖有效对话。
“我也算见过些世面的人,不过和大科学家对话,说实话还是很紧张。紧张的好处是逼你做足充分准备。这样聊起来,大咖们觉得你不仅‘懂一点’、态度还很虚心认真,就愿意和你深入交谈。”章剑华笑言。他在札记里就记录了一个细节:在南京采访苏定强院士时,苏院士开始时和善但缄默,当章剑华熟稔地谈起不久前苏院士在某次大会上做的报告时,苏院士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历史是精神的大写与展开。当走近那些闪耀苍穹的成就“背面”,章剑华发现,他一直在找寻的那股强劲动力,来自中国科学家身上的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
“书中写到的科学家,很多都是从年纪轻轻到耄耋之年,一生只做一件事,为了一个项目,从立项、研制到成功,奋斗了几十年。每个项目都会遭遇巨大的困难,立项难、资金难、技术‘卡脖子’,甚至中途停滞。像‘夸父一号’首席科学家、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甘为群,一直在‘逐日’的道路上频频受挫,差点就应验了进台之初老同事的告诫——空间天文是一个费时间、做虚功、干了一辈子很可能两手空空的行当。”章剑华感叹而钦佩地说道。
以报告文学表达“在场”
或逐梦深蓝,记录向海图强新篇章
作为这个时代忠实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创作者,近年来,章剑华先后创作了讲述1936年故宫文物南迁的《故宫三部曲》,再现新中国长江大桥建设恢弘画卷的《大江之上:长江大桥建设三部曲》,以费孝通《江村经济》调研的苏州吴江开弦弓村为蓝本、以百年曲折演绎中国小康之路的《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还和徒弟孟昱合作创作了反映江阴市山泉村从落后村、问题村一跃成为先进村、典型村鲜活历程的《振兴路上》。如今,《向苍穹》出版,周围人笑言:从“故宫”到“天宫”,从“地上”到“天上”,从“古代文化”到“现代文明”,您差不多写了个遍。
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章剑华情有独钟,“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我把那篇文章看了又看,然后把报纸收藏了起来。还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影响一代人的名篇。”
在他看来,报告文学是作家表达“在场”最有力的媒介,如今读者们开始喜欢阅读非虚构,觉得它既有可读性,又能帮助了解时代、获取信息,这为他一直“写下去”提供了动力。这次《向苍穹》的写作涉及大量古代人物,不满足于转化既有资料,章剑华不惜脚力,走进北京、上海、南京、青岛、贵州、昆明多地,到历史人物的故居、纪念地走一走,别样的“在场”触发了文学创作的灵感。
当写到司马迁遭遇极刑、跌入谷底时,章剑华深情想象着这位伟大史家、天文学家的一次“仰望星空”:仰望星空,你才会觉得自己是多么渺小,也只有知道自己的渺小,才有可能使自己崇高起来、伟大起来。
下一步,章剑华将瞰望何方?
“有人建议我向大海、向深蓝,讲述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历程与成就。”章剑华笑道。也许,用不了多久,他将重新出发、踏上一段蓝色的征途,讲述中华民族向海图强、逐梦深蓝的奋斗故事。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群星”荟萃闪耀大湾区,罗湖这场巡演火“出圈”
《群星闪耀的夜晚》开机尹昉张婧仪首度搭档演绎烟火长沙夜生活
海派绘画群星闪耀 书画家冯超然为何脱颖而出?
北大国文课系列又出新,作者张一南现场分享:看六朝群星闪耀
群星闪耀 歌坛风气自此新
大地情深 “群星”荟聚 优秀群众文艺节目成都绽放
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来了,这周日“群星”荟萃耀罗湖
技炫巴蜀 川渝杂技魔术闪耀蓬溪
画家喻继高:肩负着民族的责任 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戏剧大咖谈如何闪耀世界舞台
网址: 向苍穹,看民族群星闪耀时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9798.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27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784
- 3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47
- 4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30
- 5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49
- 6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48
- 7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15
- 8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897
- 9老戏骨 回到台湾后吐露心声! 868
- 10林雨申吻到缺氧 与赵露思拍吻 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