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魏美强 | 化古与创新:《沙公临古》整理后记

魏美强 | 化古与创新:《沙公临古》整理后记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12月22日 15:37

原标题:魏美强 | 化古与创新:《沙公临古》整理后记

此笺昔年以供寻常简椟者。漂泊西南,所见但有草纸、瓦研,得此如贫儿暴富也。

——胡小石先生

化古与创新:《沙公临古》整理后记

作为国学大师与书坛泰斗,胡小石先生书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他对历代书体的广泛临摹与精究。胡先生的临古实践与取向深受其师李瑞清先生的影响,清道人曾在《玉梅花庵书断》中云“学书不学篆,犹文家不通经也”,又提倡“求分于石,求篆于金”。换言之,李瑞清先生主张学书应追本溯源,从殷周甲骨、金文中得其笔法,且不拘泥于碑帖之别,否则容易“堕入恶道”。在为胡小石先生所辑《金石蕃锦集》所作的跋中,李瑞清先生进一步开示临古之道,谓:“学魏碑者必旁及造像,学汉分隶者必旁及镜铭、砖瓦。”在对殷墟甲骨、周秦鼎彝、两汉六朝文字的大量临习实践中,李瑞清先生的书法遂成一时绝诣,其“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为清末民初习篆学碑者所宗。

对于临古的重要性,胡先生在《书艺略论》中这样阐发:

染翰操觚之士,分道扬镳,或尚摹仿,或主创造。夫学书之初,不得不师古,此乃手段,而非目的。临古者所以成我,此即接受遗产,非可终身与古人为奴也。

可见,对于胡先生而言,师古是“成我”的手段。不临古人书法作品,则无法汲取其中的营养,而学古的最终目的在于化古与创新。

胡先生临古的题材与范围极广。具体而论,《沙公临古》书中涉及殷商甲骨文八种,两周金文两种,秦代篆籀三种,又有汉代钟鼎、镜铭、墓券、刻石、摩崖、画像题榜十四种,其中金文大篆等作品尚见明显的“涩笔”痕迹,应是受到清道人书风的直接影响。

1914年,《流沙坠简》影印问世,对当时的书法界冲击极大。为了探寻帖学的源头,突破碑、帖之间的界限,清道人率先进行了探索,他在《玉梅花庵临古各跋》中说道:“章草久已无传,余近见《流沙坠简》,欲以汉人笔法为此体中兴也。”马宗霍《霋岳楼笔谈》亦云,清道人晚年参以西陲木简,因此书法“益臻古茂”。可惜的是,1920年,李瑞清先生遽然离世,他“纳碑入帖”的尝试也戛然而止。不过,他的这些实践,开启了胡先生从敦煌木简、楼兰残纸等中汲取养料,直追二王笔法的先河。

胡先生缘着清道人开辟的道路,进行了更为漫长而艰辛的探索。1988年,胡先生弟子吴白匋先生在序《胡小石书法选集》中说道:“1914年,初见《流沙坠简》影印本,先师即揣摩对临,终身未已。”当然,从整理的过程来看,除了《流沙坠简》一书外,张凤《汉晋西陲木简汇编》及20世纪30年代日本所出的《书道全集》中所收的汉晋简纸都是胡先生临习与取法的对象。

仅就此书而言,就收录先生所临《天汉三年简》《子和少公简》《五凤元年简》《李文通简》《殄灭简》《始建国天凤元年简》等二十七种汉简,以及《五月二日济白帖》《王彦时文书》等二十余种楼兰汉晋残纸,临习范围之广、眼光之独到,皆令人称叹。楼兰所出的张超济文书,特别是《五月二日济白帖》,先生反复研习临摹了十余纸,并在题跋中评其“崩云坠石之妙,集于一纸”,“足为丛帖张目”。言外之意,在胡先生看来,汉晋简纸已开启了后世钟王丛帖的书风。正是通过对这些新出简纸的临摹,“始明两汉隶分、章草与魏晋楷书、行草之真相,而书法大进”。

南北碑是胡先生临摹取法的重中之重,可谓心得颇深,成就突出。此书共收录先生所临北魏、萧梁、东魏、西魏、北齐、隋各个时期的墓志、碑文、造像、刻石多达三十余种,其中不乏《司马绍墓志》《孟敬训墓志》《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贾思伯碑》《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敬使君碑》《崔頠墓志》《刘碑寺造像记》《龙山公墓志》《张贵男墓志》《常丑奴墓志》这样的北碑名品。先生尤为推重《张猛龙碑》,称其“峻削,是书中之申韩”,临写多达十纸。《敬使君碑》也临习十一纸,几乎通临全文。对于《大代修华岳庙碑》这样拓本罕见的北碑早期之作,先生也加以临习,并在题识中将其与《中岳嵩山灵庙碑》进行比对,谓其:“实不能如中岳灵庙耳。”《鲍纂造石浮图记》《安定王造像记》《韩显祖等造塔像记》等原石民国初年虽已流入日本,在各种碑评中也不易寻见,但先生眼光独到,亦不吝取法。南碑之中的《安成康王萧秀碑》碑阴及《始兴忠武王萧憺碑》,同为萧梁书法名家贝义渊所书,但早年不为书家所关注,胡先生却对其青眼相看,勤加临摹,评其“有乌衣之雅致”,认为这是王谢书风在江南的孑遗,自与北碑气象大不同也。

不过,胡先生虽广泛临摹南北朝碑志、造像,但“至隋代董美人、常丑奴等志而止”,先生在论及唐五代书法时,指出“南北朝书有天趣而未妥帖,唐人则妥帖至工也”。言外之意,唐代诸家书法不乏成就,但伤于“重法度、主整齐”。故此,《沙公临古》一书不见唐及以后的书法作品,也在情理之中。需要说明的是,先生虽受清道人影响,研习北碑最勤,但已摆脱了其师颤笔的笔法,书写自然,笔力遒劲,进入“似与不似”的书写境界。在融合了汉晋简纸与南北碑的笔法后,先生转而钻研二王法帖。此书即收录所临《八日帖》《秋中帖》等十数种法帖。不过,先生用笔已化圆为方、方圆并用,另辟蹊径地以碑法书写行草,故而险劲刚健、气象雄浑,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碑体行书。

此次整理的这部《沙公临古》,创作时间主要集中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所收作品绝大多数系首次披露,书写用笺亦精美考究,很值得对其加以研究。

从整理的情况来看,这批笺纸均为民国年间北京著名笺肆“荣宝斋”精制,纸张不用通行的白宣,而是选用淡黄、浅橙或红褐色等仿古纸张,再用略深一度的色号刷印文字与格栏,笺色典雅,气韵高古。具体来说,这批笺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宋版书影笺,题材是经史子集四部中的珍刊散叶,涉及《周礼•地官•乡师》、《陈书》卷三十四《列传第二十八•文学•江德藻》、《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卷一《和饮酒诗二十首并引》、《河南程氏文集》卷一《明道先生文一•表疏•上殿札子》等四种宋版书,相关书页见于杨守敬所编《留真谱初编》及《二编》。此笺双边一般印有“取宋椠书制笺”“景宋本笺纸”等字样,并有长方形或方形的篆书条记“荣宝斋精制”。第二类是永乐大典笺,五枚组成一套,其中四枚取自《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九千七百八十六《一屋•服•后妃服》,笺内木刻后妃图像,人物大小、单人双人各异。另一枚取自《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九千七百八十五,笺内摹刻二十种“服”字的篆体字。笺纸两侧印有“永乐大典残纸”字样,并同样有“荣宝斋制笺”之类的条记。由于《永乐大典》原书的尺幅宽大,这套花笺系缩摹而成,但比例适宜,摹刻精当。从这批笺纸中部分钤有“金陵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字样来看,推测其应是金陵大学文学院从荣宝斋集中采买的笺纸。

胡先生得到这批笺纸的时间、经过,已无法详考。但依先生自己的说法,“此笺昔年以供寻常简椟者。漂泊西南,所见但有草纸、瓦研,得此如贫儿暴富也”。如果结合胡先生年谱推考,大体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期,先生在南京任教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期间,花笺是作为日常书写用纸的。但是,1937年,日军轰炸南京,先生随校西迁,漂泊西南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可与往日并提,再度收获此类笺纸十分难得,被先生称之为“贫儿暴富”。

从笺纸的题款看,署明创作时间的只有六件,分别是“癸酉(1933)五月”所临《张猛龙碑》,“甲戌(1934)二月”所临《秦新郪虎符铭文》,“甲戌(1934)清明日”所临《扶侯钟铭文》,“丙子(1936)十二月”所临《王彦时文书》《韩显祖等造塔像记》,“己亥(1959)清明节”所临《汉武梁祠画像》。据此判断,前五件作品在西迁之前创作于南京,最后一件则是先生晚年的作品。

这批临古作品钤印二十九处,依钤印次数多寡,依次是夏庐、倩尹、胡子、阿石、磐石、光炜、肖石、胡、胡光炜、小石、石、游方室,共涉及十二种印鉴。从《胡小石书法选集》《胡小石书法文献》《沙公墨妙——胡小石书法精品集》等图录公布的纪年作品看,上述印鉴主要加盖在先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作品中。

按吴白匋先生的研究,先生的书法创作分为三期,其中第二期始自1926年前后,署款多为“(光)炜”,第三期始于1940年自重庆移家江津县白沙镇后,署款多用“沙公”“子夏”。而且,先生晚年常用的几方印章,如“沙庐”、“沙公”、“沙公七十后作”(王一羽刻)、“沙公七十以后作”、“病己”、“东风堂”(罗叔子刻),及晚年的署款“沙公”“沙翁”“沙”及“子夏”等在这批临古作品中几乎完全不见,这恐怕不是出于巧合。考虑到用笺的统一性及署款、钤印的时代性,笔者初步推断,这批临古作品的创作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可视为胡先生书法创作第二期的作品,这也是先生书艺探索及书风形成关键时期的作品。

可资旁证的是,1934年9月,金陵大学成立国学研究班,由胡先生负责讲授“书法史”。在中国高校开设书法史课,此为始创,因此并无前例可循。而且,先生此时已开始酝酿《中国书学史》的写作,并于1938年在《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分两期刊载了长文《中国书学史•绪论》。那么,在授课与写作的双重因素驱使下,先生很可能在此期间集中临习了历代书体,并在临习的过程中对历代书法风貌及源流变化进行了深入思考。如果将这批临古作品与先生《中国书学史》讲稿对阅,不难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这一问题较为复杂,可做专题探究,兹不赘述。

蒙陆国斌先生惠示,本书收录的132纸中,约有65纸为胡先生长子胡令德先生旧藏。2000年前后,因南京市江浦县(现属南京市浦口区)筹建“胡小石纪念馆”,旅居美国的胡令德先生将其悉数捐赠胡小石纪念馆。剩下的60余纸则为胡先生次子杨白桦(因过继舅氏,改姓杨氏)先生旧藏。此外,南京博物院至少收藏10余纸,相关作品部分公布于前述《胡小石书法文献》《沙公墨妙》二集中。再者,2017年12月,嘉德秋季拍卖会《吉金乐石——清代金石家书法》专场,曾拍出胡先生临古杂册62页,所临内容主要为金文、汉简与魏碑。另见有旨实先生(即谢建华,其兄谢寿康曾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所藏胡先生临古笺纸十余页,后有徐悲鸿、汪东、潘伯鹰先生跋。综上所述,这批临古作品的总数,已超过200纸。

感谢南京大学博物馆史梅副馆长,因为她的举荐与信任,笔者才有幸参与整理工作。感谢南京大学高研院院长徐兴无教授,他审读全书初稿,就体例、行文、措辞、规范等诸多方面给予了修改意见,并撰写了序言。感谢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朱棒博士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张今博士,在个别印章与汉字的释读上所提供的帮助。

2018年12月,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南京大学博物馆曾与校图书馆、文学院联合主办“‘胡小石和他的时代’——纪念胡小石先生诞辰130周年书法文献展”,此展围绕“书法文献”这一核心,展出胡小石先生及其师友门生的书法、手札、古籍等各类作品140余件。其中,不乏胡先生临西周《小臣簋》、临《秦始皇诏版》、临西汉《礼器碑》手卷、临王献之《玄度帖》、临敦煌《子和少公汉简》、临楼兰《五月二日济白帖》这样的临古之作。在展览筹备、展品释文及后续展出期间,笔者深为先生的书法功力所折服。嗣后,2020年11月,三家单位又联合推出“墨韵梅香——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100周年书画文献展”,此展广征公私收藏约160余件,堪称难得一见的旷代大展,也使笔者认识到李瑞清先生书学与书艺的博大精深,并进一步了解到胡先生金石书学的师承与创新。现在回想起来,两次办展的经历,似乎算得上此次整理《沙公临古》一书的因缘。

由于整理时间仓促,加之笔者学力所限,谬误不当之处实属难免,伏乞专家学者及博雅君子批评指正!

魏美强

壬寅菊月补记于金陵

(因篇幅所限,文中注释从略)

作者简介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号夏庐,晚年别号沙公和子夏等,浙江嘉兴人。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书坛泰斗。学问渊博,长期从事古文字声韵、训诂、经史子籍、佛典道藏、金石书画和诗词曲赋的研究与教学;书法造诣精深,与林散之、萧娴和高二适并称“金陵四老”。书法秉承李瑞清衣钵,对书史书论亦颇有研究对现代中国书法教育有筚路蓝缕之功。著有《中国文学史讲稿》《中国书学史》《书艺略论》等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裒集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胡小石先生于20世纪20—40年代临写甲骨、金文、秦篆、汉隶、汉晋简纸、南北朝及隋代碑志法帖等古代书迹作品一百三十余件,绝大多数作品系首次披露。内容涉及殷商甲骨文八种,两周金文两种,秦代篆籀三种,又有汉代钟鼎、镜铭、墓券、刻石、摩崖、画像题榜等十四种,悉用荣宝斋精制仿古笺纸,古道颜色,交相辉映,可见先生欲以遍临古代书迹自现之意。

本书由南京大学考古学青年学者魏美强整理并释文,辅以对临古对象的简要说明和历史评价,以助读者理解。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兴无为本书撰写序文,介绍了胡小石通过临古研究中国书学的独特路径与造诣,使读者在鉴赏大师书法作品的同时得以窥见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脉络。

装帧设计

知名设计师潘焰荣担纲本书整体设计:小8开阔大开本,原大原色原样影印,完美再现胡小石临古作品的风采和神韵;精选八幅长卷临古作品,以M折的形式与正文呼应,呈现先生对临古对象的丰富理解和诠释;临古作品对照以释文与说明,既具可读性与鉴赏性,亦便于临写追摹;封面凸印,内文采用四种艺术纸,柔软温润,古意翩然,触感与视觉体验俱佳。

《沙公临古》

胡小石 著;魏美强 整理

ISBN 978-7-100-16772-7

商务印书馆2023年9月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魏美强 | 化古与创新:《沙公临古》整理后记
2023上海书展|“十三经汉魏古注丛书”编辑整理分享会举行
《沙公临古》| 以临古勾勒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脉络,再现中国书学和书法艺术的历史与精神
新展预告|魏东:古今东西游历人生
金沙之夜对话金沙 揭秘古蜀绘画艺术与金沙遗址不解之缘
人物“穿越”展开“古今对话”话剧《夜行记》创新解析孔子文化
《古蜀华章——画述三星堆与金沙》首发
“与古为新——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览”巡展在黑龙江开幕
古镇新颜,长沙乡村名镇油画写生展将于11月举行
海内外艺术家“相遇”古都大同 寻找古城文化“新可能”

网址: 魏美强 | 化古与创新:《沙公临古》整理后记 http://www.pyqsh.com/newsview49932.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