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年度图书: 阅读,走向现场,进入真正的生活

年度图书: 阅读,走向现场,进入真正的生活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3年12月28日 06:05

原标题:年度图书: 阅读,走向现场,进入真正的生活

双腿迈开时,思想开始流动

每年2、3月份,但凡春天有了一丝丝迹象,我就像一只鼹鼠爬出家门,让微醺的阳光完完整整地照在身上。今年2月,春光里读到王计兵的诗:

阳光下

我和所有的事物一样

被温暖着,并反射着光

时刻在路上的快递小哥,终于在53岁的年纪,出版了自己的首部诗集。我们随他在诗里飞驰在城市的大马路小街道,看见电线、麻雀和土豆这样平凡微小的事物,体会着生活中简简单单的感动。

像王计兵这样做着基础工作的素人写作者,是第一财经近两年来持续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存在提醒我们,底层的行与知,是我们这个时代叙事中不能缺少的部分。在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地方彼此关联,我们和他们,一样在彼此映射的同一束光之中。

近些年来,在虚拟空间不断降低人际交往必要性的同时,许多人无法满足于宏大叙事与书本认知。走向现场、进入真正的生活,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渴望。驱动着外卖诗人写下人生遭逢的诗,也驱动着赵萱进入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家庭,驱动着沈恺伟穿行于上海的大街小巷,驱动着侯杨方一次次探寻丝路的遗迹,驱动着张力奋为“下只脚”的居民留下曾经的记忆。

今天,我们推选2023年度“行知”图书。“行知”,这似乎是一个边界模糊的类别,但我们相信将肉身与思想关联,人类的书写有超越思维的价值。就像梭罗所说,“只有我的双腿迈开时,我的思想才开始流动。”我们尝试将它分为“人文行记”与“在地观察”,以呼应那些将历史、知识及想象,与自己的行走、看见、听见相互印证的作品。

每个冬季的冰冷、停滞和纠缠,都会在你走向户外、走向人群时,结束于熹微的温暖、希望与光。就像2023年,那个和往年似乎没什么两样,却完全不同的春天。

行知 人文行记 在地观察

《赶时间的人》

王计兵 著

台海出版社 2023年2月版

从20岁左右开始写作,到53岁出版首本诗集《赶时间的人:一个外卖员的诗》,对大半生都在颠沛中度过的王计兵来说,此时,诗终于对他“回报以歌”。

王计兵并非成长于有文学滋养的环境,是失去了正常的校园生活后,反而开始喜欢上看书,进而对文字产生感觉。最后选择写诗,是因为诗歌这种题材短小精练,随时拿起一张废纸、一个烟盒就能创作。

王计兵的笔名叫“拾荒”,是为了纪念他最困难的一段生活。他的诗歌中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你始终都能在他的诗中读出一种生动、敦厚和细腻。王计兵说,文学在他心目中就是另一个自己,会不自觉地想和“他”说话,“他”是他的支撑,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能带给他内心快乐。因为觉得自己生而卑微,所以他想“好好爱另一个自己”。

《耶路撒冷以东》

赵萱 著

商务印书馆·日新文库 2023年9月版

2012年早春,人类学者赵萱抱持着对阿拉伯/伊斯兰社会长久以来的兴趣,开启了在东耶路撒冷为期15个月的田野调查。我们跟随他认识30多年没有做礼拜的咖啡店店主、穆斯林贾米勒;因为爱情而转信基督教的店员阿卜杜拉;希望完成学业、成为中学老师的12岁女孩朵拉;为土地证奔走数十年的好人亚金……

全书从家庭、宗教、国家三个角度切入,是第一本由中国学者完成的关于中东问题的民族志作品。通过调研和反思,赵萱给出了一个超越地缘政治的分析框架,使我们得以看到宏大叙事背后一个个真实的人、家庭和家族,看到政治如何施加影响于他们,看到建立在血缘、宗教、性别等范畴上的认同,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相互作用、此消彼长,动态地构建着中东地区复杂多变的政治场景。

《这才是丝绸之路: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

侯杨方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2月版

丝绸之路当年是走哪几条河谷,穿越了哪几座山口?在搜索资料无果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侯杨方开始了长达10年的“精准复原”工作。他通过对文书的大量阅读校勘,经过几十次、累计三万公里的实地考察,复原了从陕西至中亚的丝路主干道,并定位了汉唐“玉门关”、玄奘的“大石崖”等重要地标。

双脚测量过的土地,大量的一手信息,将历史鲜活地拉到了现在,侯杨方呈现了一个更贴近史料、更贴近常识,也更贴近大众的丝绸之路。同时,书中的很多结论和地标照片是第一次正式公布,侯杨方相信,他之所见,即当年张骞、玄奘、马可·波罗所见的丝绸之路,多姿多彩,充满生机。

《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

[美]沈恺伟 著 于是 译

文汇出版社·新经典 2023年10月版

“洋盘”在四川话里指洋气、拉风,在上海话里则用来讽刺假融入、一眼就被看穿的外来人。

2005年,24岁的沈恺伟离开美国到中国香港做厨师,随后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餐厅工作,他把在上海生活近20年的见闻感受,写成这本非虚构作品。它延续了何伟《寻路中国》出版以来外国人旅居中国、了解并叙述中国故事的写作模式,对上海读者而言,也提供了关于这座城市的独特声音。

从24岁到40岁,沈恺伟已不再是局外人或旁观者,也不只是怀着率真与好奇到处旅行,随着他的探索与分析,我们能够听到早已被忽略的“附近”和附近的“人”的故事,也在生活的沉浮中,在个体无法抵抗的大变迁中,看到文化碰撞,看到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变的东西。

《平凉路2767弄:上海十九棉百年工房口述史》

张力奋 著

学林出版社 2023年6月版

平凉路2767弄位于上海东北角,为原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与工房区所在地,前身为日商公大纱厂及职工宿舍,小区厂舍合一,是企业办社会的典型。从1922年竣工启用,至2021年关闭拆迁,存世恰好一百年。

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张力奋获悉小区即将改造的信息时,恰好马上要给本科生开设新课“都市、田野调查与记录”,于是带领学生深入里弄,为居民做口述史,记录下一段即将消失的过去。张力奋认为,“网红经济”时代,自带流量密码的“衡复”“巨富长”“梧桐区”对上海固然非常重要,但上海之为上海,更因为它是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源地,晚清时“五口通商”就选在杨树浦。平凉路2767弄是上海工业发展历史的折射,驱动着张力奋为“下只角”的居民留下曾经的记忆。

《寻路:穿越分裂的国度》

[美]乔丹·布拉什克 克里斯托弗·豪 著 骆伟倩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雅理 2023年10月版

乔丹·布拉什克,商人、共和党人;克里斯托弗·豪,作家、民主党人。当他们决定一起开始自驾游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将是历时三年、跨越44个州、行程两万多英里的“漫长”旅程。

从特朗普集会上争论的人群到马蹄湾的参军仪式,从高速公路上的卡车司机到波特湾的渔民,两人深入美国社会,看见一个公开报道之外的国度。阶层分化、种族歧视、大规模监禁、去工业化、移民等当下美国社会热点问题在日常的维度上展开,真实的经历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党派立场,并逐渐达成“共识”。

全书文本以第三人称写成,两位博闻强记的作者尽量还原了路上的见闻与对话,是一部生动有趣、非常好读的政治观察记录。

《佘山教堂寻踪》

[比]高曼士 著 田炜帅 任轶 译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3年5月版

佘山,是被“选中”的地方。比利时建筑史专家高曼士在新书《佘山教堂寻踪:朝圣建筑和历史图景》中,结合珍贵宗教文献资料中辑录的大量原始图片,分析了佘山宗教建筑的变化情况,以及佘山如何成为全国性的宗教场所,兼及天主教在华传教的历程,也见证了上海近代以来的城市发展与文化积淀。

书中展示了很多从法国档案机构搜寻到的历史照片,复原了佘山一带一百多年前的宗教历史生活状态。

当时,人们从上海到达佘山,教众登山朝圣、科学家往来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天文台,都以教佑门所在的地方为落脚点,再一步步沿着传教士规划好的路线走到山顶的佘山圣母大教堂。在山顶,圣母大教堂隔壁的上海天文博物馆,前身是佘山天文台,也是见证了上海150年历史的地方。这本书回顾并详细分析了教堂建筑群当时是如何在佘山建造起来的,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佘山教堂的历史文化意义,以此透视上海开埠以后这座城市的江南性和世界性。

《暗影之城:一个女人的喀布尔漫步》

[印]塔兰·汗 著 陈元飞 译

商务印书馆·企鹅图书 2023年7月版

这是一位女性作家的个人经验,也是喀布尔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塔兰·汗将两者糅合为一,成就了这部《暗影之城》。在又不在,希望又无所希望,在漫步于喀布尔的时光中,塔兰·汗重建了诗歌、家族、个人记忆与喀布尔的联系,重建了过去与现在的联系,并尝试为这座满目疮痍的城市留下现在的“历史”。

文风自然平和、记录细腻深情,胸怀悲悯,作为塔兰·汗的第一部作品,《暗影之城》有超乎其年龄的成熟与宽广,曾获得2021年斯坦福·杜曼年度旅行图书、2020年塔塔文学现场非虚构一流好书奖等奖项。

看时代的冰层怎样缓慢融化

八月里,我读到一篇文章:《杀死婚姻的,是她们承担的“隐形家务”》,立即把它转给先生。文章说,“你不会注意到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工作,那些任务背后的构想与计划,都是由女性完成的。”先生读完表示理解和同意——你知道的,有时候理解与同意,仅仅表示理解与同意而已。

当时不承想,“隐形家务”和“情绪劳动”等名词,正将性别公平的讨论引向深入,引向那些不曾被关注、未经得检验的层次。作家杰玛·哈特莉——审视着她和老公的生活细节,在《看不见的情绪劳动》里咆哮道:“我不想战战兢兢地走在一条微妙的分隔线上,一边要顾及他的感受,一边又要清楚传达我的想法。”

不再战战兢兢的女性之声,有始有终,连缀成跨越2023年的灿烂星虹。年初,有日本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多本作品的中文版陆续出版,社交媒体讨论一时极热;年终,有原创作品《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和《我的母亲做保洁》等上市,将中国女性的情感与状态摊开在舆论场。此间,再版的经典图书、引进的非虚构作品和一部部原创佳作,不断吸引着读者的关注。

2023年女性主题图书的活跃,促使我们将这一类别作为特别关注的单元呈现。我们的评选定位于女性作者、女性视角,希望看到更多基于长期性、基于关系、基于情感的写作。同时,就像禅宗以一花见世界,任何局部之中都映照着整体的画像。以性别为载体,我们期待与你一同思考那些超越性别的东西,它背后家庭、社会的深层变化。

当涓涓细流汇聚到图书市场的时候,若我们回头,会看到过去数年中,时代的冰层是怎样缓慢融化着,以让这些声音能够逐渐被关注、被听见。对于性别或阶层认知的变迁,不过是架构在生产关系之上的波动;但它并非随机波动,历史,总是朝向提高生产率的大方向而去。是时候了。

女性 女性作者 女性视野

《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

[美]克劳迪娅·戈尔丁 著 颜进宇、颜超凡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8月版

戈尔丁将1878~1978年间出生的女性大学毕业生分为五组,研究了她们的婚姻、子女和职业状况,描画了百年来女性在家庭与事业间从取舍两难到逐渐平衡的过程。与她之前的主流观点不同的是,她提出了“贪婪的工作”这一观点。工作总是贪婪的,谁付出更多时间、牺牲更多灵活度,就能获得更多回报。生育孩子后,往往是妻子选择了时间更短、灵活度更大的工作。两性正是在这个时间点上拉开了收入差距,并在之后持续扩大。

凭借其对女性与劳动力市场的深入研究,戈尔丁于2023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她一系列论文中的主要观点,集中收录在疫情期间出版的《事业还是家庭》一书中。结合大量案例与数据研究,这部学术著作内容详实、论据充分但绝不枯燥。她研究的对象虽然集中于美国女性,但同样有助于中国社会更新对性别与职场的看法,为提高女性职场待遇提供有益的思考路径。

《身为女性的选择》

[日]上野千鹤子 著 吕灵芝 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磨铁文化 2023年2月版

众多出版社和书商近年纷纷购买上野千鹤子著作的中文版权,出版她的女性主义理论著作、对谈集和讲座课程书等。今年上半年,她在中文出版界的名望达到一个巅峰。

对谈是上野千鹤子喜欢采用的方式之一,一方面与日本媒体活跃、平台众多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上野千鹤子希望利用媒体平台向社会传达思想,双方互相成全。《身为女性的选择》是其与心理学家信田小夜子的对谈集,两位“女性的盟友”从各自领域和经验出发,把握社会趋势,结合社会现象个案,深入事件的本质。两人探讨的话题包括30岁的年轻人如何做出人生选择,性、婚姻、家庭对年轻女性来说意味着什么,从女性的视角怎样看家庭代际的关系等等。

《自行车改变的世界:女性骑行的历史》

[英]汉娜·罗斯 著 林娟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年8月版

从19世纪末遭遇重重阻力的骑行先驱到如今挑战极限的女赛车手,汉娜·罗斯围绕130年来那些骑自行车的女性,展开了她丰富、扎实的叙述。女性骑行的故事不仅是走得更远的故事,也是更加自由的故事。

一辆小车背后,历史风起云涌,女性角色、女性地位正逐渐变化。自行车作为其中的注脚,从最初的女性禁地转变为现在的寻常物件,女性骑行的历史本身也在撕裂一道道成见与约束:利索的裤装取代累赘的维多利亚式服装;生而脆弱的观念让位于运动健康的做法;女性不再禁足于屋内,她们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对于权益和社会平等也有了更多需求……

《盐镇》

[易小荷 著

新星出版社·新经典文化 2023年2月版

2021年,媒体人易小荷创业失败后离开上海,回到四川自贡老家,在一个古镇上住了下来。一开始,她想住在那里写自己家族的故事,后来有朋友提议,不如去看看家乡的女性,这样,易小荷才有机会观察到乡镇妇女的真实日常生活。

90岁的陈婆婆,三任丈夫先后亡故,一边开杂货店一边从事着老鸨的职业,赚的钱给每个儿子都买了房,自己连一张像样的床都没有。邻居王大孃是远近闻名的媒婆,经历了四次强制引产、三次流产,最后生下两个女儿,却因为没生出儿子而被丈夫和婆婆打骂。80后的黄茜嫁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男人,哪怕有了小孩,丈夫也没提供过经济上的支持……

易小荷在古镇住了一年,采访了近百位当地居民。她发现,古镇没有地方志,少有的文史资料中,记录的也是镇上名人、奇人。这些一生都被忽视的乡镇女性令人触动,她们是中国四万多个乡镇里,女性生存状况的缩影,不应该是沉默的大多数,应该被看到、听到。

《爱的终结》

[法]伊娃·易洛思 著 叶晗 译

岳麓书社·浦睿文化 2023年9月版

为什么我们“不爱了”?当代人的“累觉不爱”,在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眼里,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一系列问题,是人类爱情观念演变路上的一站。

《爱的终结》运用了大量素材,包括文学作品、社交软件、影视、访谈以及心理咨询中积累所得的案例,综合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探讨了“消极关系的社会学”。她从“不爱”问题,即当代人对爱的消极态度谈起,从头到尾研究爱的走向。伊娃·易洛思提醒我们,当你怀疑自己受到的情感伤害或遇到的情感困局责任在自己时,更重要的是推敲你所处的“结构”,看看资本主义市场和消费文化是如何把你逼到这个位置,使你感到不舒服的。

《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

[美]杰玛·哈特莉 著 洪慧芳 译

新星出版社 2023年9月版

因《女人不是唠叨——我们只是受够了》一文引爆网络后,杰玛·哈特莉在书中审视自己的经历及和丈夫的日常生活,继续讲述“情绪劳动”。她将之定义为“结合情绪管理和生活管理,是我们为了让周遭人感到舒适和快乐所做的没有酬劳、不被看见的工作”。

“情绪劳动”为理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付出、性别角色差异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而杰玛·哈特莉所举的自己和他人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许多女性在阅读时都有心有戚戚焉之感。本书揭示了传统社会规训下失衡的情绪劳动真相,是为情绪劳动正名的最新力作。

揭开秦汉文明背后的白骨森森

美国艺术史专家李安敦,在《秦汉工匠》中记述了一个让他念念不忘的时刻:研究一只古陶罐时,他在内壁发现了一枚陶工的拇指纹。他把大拇指放在这枚细小的指纹上,突然有一种闯入了制作者私密世界的不安。这件器物“不再只是一件物品,它是工匠(可能是女性)全心投入的作品,这位工匠曾经用与我同样的方式将它捧在手上”。

李安敦要处理的课题很棘手:零散稀少的史料、跨学科的方法和创新的解释框架。但当他将大拇指放在久远的指纹上时,他仿佛与遥远的过去产生了某种“内在联系”。这促动李安敦在研究之路上继续前行。而我们作为读者,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了那些工匠的生活,再去看博物馆里的展品,也会生出不一样的感动。

渺远长河中即将湮没的片羽,被他抓住了,从此将改变我们对当下经历的感知。这就是历史写作和历史阅读的魅力,是穿透在《秦汉工匠》和《中文打字机》《龙与狮的对话》……这些作品里的魅力。

在历史类别的评选中,我们将光圈放至全球史、国别史、专门史和个人史。数年前由“甲骨文”系列引发的历史阅读热,延续至今日,越来越多原创作品表现出精进的研究能力、开阔的视野与悲悯的情怀,《抵达》《大变局》等即是其中的佳作。就内容而言,关注中国,特别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作品,今年格外耀眼,《中文打字机》《龙与狮的对话》与《人海之间》我们权衡再三,实在难以割舍其中的任何一部。

是一个古老的类别,但它的写法一直在创新。没有新的学科方法的运用,《秦汉工匠》很难集腋成裘,《中文打字机》看起来也会萧索很多。而在资料的获取和利用方面,《奥本海默传》可谓极尽所能,两位作者用了25年的时间,阅读成千上万份记录,采访几乎所有知情人,才写就这一部史传绝唱。

“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将有助于你我赋予物质性的遗产以人性。”李安敦这样说。这一过程在阅读中一再重现,在无数细节、话语和观念构建的网络中,我们的此时,此地,所思,所想,有了历史的坐标。

历史 全球史、国别史、专门史和个人史

《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

包刚升 著

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2023年7月版

“人类政治从何而来?”“人类政治在哪里?”“人类政治向何处去?”这是政治领域的关键三问,包刚升从演化论的视角,给出了新的阐释。他将人类几千年历史中出现的不同政体与政治模式视为一个个“政治物种”,从政体分化与演化的维度讨论君主政体、封建政体、立宪政体、民主政体的差异与转换,以及人类不同群体在塑造有效国家与有效约束国家上的一系列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了不同时空中迥然不同的政治模式。

包刚升希望通过雅俗共赏的行文,让读者对政治有更多了解和思考。他认为,政治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关乎政治权力在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分配和分享,与每个人密切关联,涉及一个社会成员应该在一种什么样的秩序当中生活,应该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政治秩序,以及应该过一种什么样的公共生活。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杨斌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贝贝特 2023年9月版

长久以来,古代中国被视为大陆帝国,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杨斌展示了历史的另一面:古代中国同时也是海洋大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1.8万公里海岸线、两千年海洋交流史。杨斌在《人海之间》里用了“海洋亚洲”这个学术界少有人用的概念,将打量中国古代历史的角度重新放到古代中国扬帆深海的最远处——印度洋世界,通过一手文献资料和出水文物,讲述了陆上帝国之外,作为海洋中国被忽视的一段对外贸易与交流史。

杨斌认为,与充满奴隶贸易、殖民掠夺等惨剧的大西洋海洋史相比,古代中国出入的印度洋区域更像熟人社会,印度洋海洋史中的血腥味相对比较少。通过研究海洋亚洲,可以认识到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秦汉工匠》

[美]李安敦 著 林稚晖 译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3年7月版

在充斥帝王将相的历代官修史书中,低贱的工匠自然是被忽视的人群,但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是在兵马俑身上不起眼的位置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籍贯,在空心砖中留下有力的手掌印,或者在陶器边缘刻下“大赦”的希冀。这些充满人性的历史细节打动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教授李安敦(Anthony J. Barbieri-Low),他要让沉默的器物说话。

通过李安敦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工匠有男有女,有平民、奴隶、刑徒,也可以揣摩出他们的分工和工作状况,同时,他也揭开了秦汉文明背后白骨森森的一面。

与以往仅仅侧重于工匠手艺本身的研究不同,李安敦特别强调一个观点:秦汉工匠是“秦汉创世纪”的重要角色。

《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

[美]墨磊宁 著 张朋亮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年1月版

自19世纪40年代电报技术出现以来,没有字母的中文,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遭遇重重阻碍。一个个工程师、语言学家、企业家、使用者,他们对于中文本质的探讨、对于汉字检索的摸索、对于技术路径的实验,不仅拓展了“打字机”的边界,更为现代中文语言信息架构奠定了物质基础与符号基础。

本书即聚焦于这段历史。由于对细节的扎实处理和对背景的宏观把握,《中文打字机》荣获了2018年费正清奖和2019年列文森图书奖。在下一本书中,墨磊宁将讨论计算机出现后,中文信息技术化的历史。150年间,从电报到打字机到计算机到人工智能,每当新的文字处理技术诞生,打字机的困境就会再现。在此意义上,中文打字机,是一面“清晰无比的历史透镜”。

《奥本海默传》

[美]凯·伯德、马丁·舍温 著 汪冰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8月版

因电影《奥本海默》上映及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后续影响,奥本海默2023年重归人们的视野。

身为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出身犹太富商家庭,年少成才却早早遭遇心理挫折;成为顶级物理学家后,机缘巧合被委以重任;率领团队在洛斯阿拉莫斯的荒漠城镇中成功试爆原子弹,却被战火彻底改变,后半生致力于限制核武器的发展,以至于被FBI视为间谍。奥本海默为什么走过了这样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道路?这部传记的副标题“胜利与悲剧”可谓精准的概括。

两位作者在长达25年的写作过程中,访谈了几乎所有认识奥本海默的人,参考了成千上万份文献记录。通过原著,可以了解关于奥本海默的大量细节,在完整与丰富上远甚于观看电影。

《大变局: 晚清改革五十年》

谌旭彬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年11月版

1860年,英法联军攻下北京,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随即便是“火烧圆明园”的浩劫。次年,咸丰皇帝在忧惧中病死。为了应对占据北京城的英法联军,清政府被迫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与世界各国对接的专门机构,由此走上变革之路。洋务运动、百日维新、预备立宪……为了适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不断推出各种革新,为何到了辛亥年间,武昌城里还是响起了枪声,清廷统治也随之结束?

《大变局》从1861年启动洋务运动开始,写到1911年清廷灭亡,在51年间选取51桩与改革有关的事情,试图再次回应这个已被无数人探求过的历史难题。在作者看来,晚清这场改革是中国人走出两千年秦制的第一次机会,与之前历代王朝发生的改革相比,更值得重新认识和总结经验教训。

《龙与狮的对话: 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

王宏志 著

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 2023年6月版

作为中英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无疑影响深远。一些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知道,两国交往过程中,因为翻译的误会与操弄、外交议题的折冲等出了很多问题,但学术界对此缺乏全面研究。本书聚焦翻译在这次中英对话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对使团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的翻译和改写的考察,力图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

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中,可以看到在近代史中翻译的重要性。但长久以来,外交过程中的翻译问题,却鲜有人研究,其实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跨文化的翻译史,翻译作为重要的中介,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

《无政府:东印度公司的崛起》

[英]威廉·达尔林普尔 著 陆大鹏 刘晓晖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23年8月版

印度,在漫长的历史中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唯独不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印度国家可以说是英国的“创造”,其后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才得以自我实现。

然而,在“创造”印度国家的过程中,与一般的理解不同,主导者并不是英国的王室、内阁或议会这些“统治机构”,而是东印度公司这样一家拥有王室特许状的私营贸易公司。所以本书的书名就显得无比贴切——“无政府”道出了那个重商主义时代,资本力量与国家权力之间既相互勾结又激烈斗争的历史,并且在印度这片可以充分“实验”的土地上,最终达到了种种历史力量相互作用的最奇葩的结果:一家公司取代一个帝国(莫卧儿王朝),在一两百年里成为整片大陆的真正统治者。

如作者所言:“……英国人征服了印度……这种说法掩盖了更为阴森可怖的事实。在18世纪中叶攫取印度的并非英国政府,而是一家私营公司。印度被殖民化的过程,发生在这样一家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的领导之下,而这家企业之所以存在,纯粹是为了给它的投资者带来收益。”作为借鉴,本书也可以给我们理解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近代史”——它同样与东印度公司密切相关——带来新的视角。

《极北之地: 西伯利亚史诗》

[瑞士]埃里克·厄斯利 著 夏昱华 许桦钰 译

译林出版社·方尖碑 2023年5月版

我曾在牛津的一家旧书店——有趣的是这家旧书店一到晚上就翻牌成了一家中餐馆——花45英镑买了本1899年出版的签名本精装书,名为《从西伯利亚到黄海》。作者是一位英国贵族冒险家,从英国出发,跨过整个欧陆到达俄罗斯,然后横穿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中国东部的黄海之滨。在那个年代,英俄两大帝国(或许再加上日趋力不从心的清帝国),正在中亚和北亚展开史称“大博弈”的帝国争霸,双方绵延数万里的“接触线”从人口稠密的北印度一直延伸到荒无人烟的东西伯利亚,成百上千富有冒险精神的青年才俊向“世界尽头”进发。《从西伯利亚到黄海》只是其中一位不太知名的年轻人的个人经历,虽然非常好看,但并不是对西伯利亚这个几乎有点抽象的地名的全景式的描述。

现在,终于有了一本厚达900页的“全史”,出自瑞士记者和教授埃里克·厄斯利之手。他曾怀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好奇心和热爱,多次亲自用脚步丈量这片广阔的神奇之地,写下这部“史诗”——从哥萨克骑兵的征服到白令探险队的考察,从皮毛贸易到石油勘探,从沙俄流放地到苏联惩戒营;追寻着商人、士兵、工人、囚犯、探险家、科考人员……的足迹,“极北之地”既展现着自然的奇观,也是对人性的终极考验。

《樱与兽:帝国中心的上野动物园》

[日]伊恩·米勒 著 张涛 译

光启书局 2023年8月版

东京的上野动物园成立于1882年,是日本第一座现代动物园。它承载了日本快速近代化、帝国崛起和陨落的历史背景,书中从明治维新写到当代日本,讲述动物园的具体功能和发挥的作用。书中介绍了大象、老虎、熊猫等动物具体如何被观看的情况,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原因(比如军用、儿童教育)对观看动物、动物展示的影响。

作者提出,上野动物园的特殊性在于,不仅是东京的著名观光景点,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从独特的角度体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剧变,也提示了如何反思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这本书属于“动物与人”系列,是通过人把动物当作观看对象来研究文化进程的一次尝试。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近30万人次走进这场阅读盛会
月是故乡明,全省公共图书馆举行400余场阅读活动与读者共度书香佳节
重磅!世界读书日 2021年度中国好书年度榜单正式揭晓
阅读量1.8亿!阅文上图“数字阅读周”深入助力全民阅读
北京儿童阅读月首场活动在北京图书大厦举办
宁远:图书漂流 赋予书本阅读生命
5本入选!2023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入围书单
阅读向未来,好书共分享! 2023少年志“好书推荐官”征集活动邀您参与
今年哪些书最值得读 华为阅读2023年度榜单正式发布
4.23“知识进化论”樊登年度演讲 邀你共赴全民阅读盛宴

网址: 年度图书: 阅读,走向现场,进入真正的生活 http://www.pyqsh.com/newsview50436.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