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悲鸿的贵州土纸开始,看画作里的山乡巨变
原标题:从徐悲鸿的贵州土纸开始,看画作里的山乡巨变
徐悲鸿曾极其推崇贵州土纸,为了践行徐悲鸿当年借贵州土纸创新中国画艺术的理念,贵州美术馆曾历时两年开展了“从‘徐悲鸿的贵州土纸开始’——中国美术新体验创作活动”邀请艺术家到贵州体验古法造纸。澎湃艺术获悉,1月9日,“山乡巨变——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美术家写生创作作品展暨“从徐悲鸿的贵州土纸”开始——中国美术新体验作品展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开幕,200多幅艺术作品呈现出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艺术气象,以展为媒、以画为介,展示了贵州的壮美山河、远古秘境、多彩魅力和民族文化神韵。
袁武《黔南老人像》71x137cm 纸本设色
展览现场
从贵州发展的实践中提炼主题,“‘山乡巨变——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美术家写生创作作品展”是美术里的新时代·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大采风活动首站的成果汇报展。28名全国知名美术家深扎贵州一线,历时14天先后深入六盘水、安顺、黔南、黔东南等地,实地感受贵州大地上发生的新变化、新气象、新作为,围绕贵州民族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屯堡文化、山地文化等特色文化,聚焦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桥梁建设等突出亮点,包括这里的多民族风情,与屯堡小孃孃、地戏非遗传承人、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等人物面对面,通过国画水墨、丙烯材料、油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人物速写和写生创作,用作品呈现安顺屯堡文化和少数民族的人文之美。
“这里的山既有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又兼顾了北方大山的雄伟,并且河谷纵深延绵直到远方,眺望还能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川虚影,还有壮观的瀑布,翻滚的云海,这种意境和呈现相当美。”湖南省美协副主席、画院副院长黄礼攸此前在采风中对坝陵河大桥以及周边的自然风光说。
2023年8月,采风创作期间
范迪安 70x120cm 布面油画 2023
从历史脉搏中书写贵州神韵,“从‘徐悲鸿的贵州土纸’开始——中国美术新体验作品展”巡回展历时两年筹备,为纪念和缅怀徐悲鸿先生,为践行其倡导使用贵州土纸创作创新中国画艺术的理念,已于2023年8月19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首展。徐悲鸿先生曾于1942年前后五次到访贵阳,举办过三次画展。1944年,与廖静文女士在贵阳花溪河畔订婚。徐悲鸿先生通过多种材料的对比,最终发现贵州土纸制作工艺古朴,吸墨力强、纸质坚韧,自带底色,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和谐。该展筹备阶段,先后邀请到了260多位全国美术大家到贵州安顺体验贵州古法造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交流探索创新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拓宽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创新的路径和思考,所创画作不仅直观展示了当代艺术家笔下生动的贵州印象、贵州故事,还饱含着各位画家们对徐悲鸿先生和对贵州传统古法造纸技艺的深厚情谊,共同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的时代担当。
马峰辉 200x200cm 纸本水墨 2023
李翔《林中高士图》136x68.5cm 纸本设色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共展出的200余幅作品,是在贵州之景、发展之景、时代之景中提炼贵州美学,深刻反映贵州变革,描绘贵州精神图谱,传扬贵州传统民族文化动人诗篇,为贵州发声、为时代定格,集中展示兼具时代温度与思想深度的精品佳作。
“在沪黔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反映贵州新时代的万千气象的精品之作,来到了浦江之滨,走进了上海海派艺术馆,让艺术跨越时空将人民的精神相通、灵魂共鸣,将远隔千山万水的上海与贵州紧密相连,共同绘就出一幅动人的山海画卷。”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徐悲鸿笔下的十三匹马罕见齐聚!来中国美术馆感受“奔腾的精神”
画剧 | 徐悲鸿:救颓开新派 诸法追自然
以山乡人写山乡巨变 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首部作品发布
当徐悲鸿临摹伦勃朗:这个展览带你回顾画家们“临摹”的故事
90岁齐白石拜访徐悲鸿故居,看到门旁几个大字后,顿时浑身颤抖,泪流满面
专访作家山峰,我听着摇滚写作“贵州乡恋三部曲”
徐悲鸿画猪卖37万,齐白石不服,随手画一头小猪,卖2千万
北京大屯街道全民艺术普及之徐悲鸿绘画艺术展开展
文学名家走进栾川:书写中原大地的山乡巨变
樊登直播预告/和陈鸿毅馆长18日有约“以启山林--百年巨匠艺术大展”
网址: 从徐悲鸿的贵州土纸开始,看画作里的山乡巨变 http://www.pyqsh.com/newsview51605.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3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5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0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