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先有性后有爱,还是先有爱才有性?

先有性后有爱,还是先有爱才有性?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4年01月18日 13:43

原标题:先有性后有爱,还是先有爱才有性?

《可怜的东西》

两个人在一起,是先有性再有爱,还是先有爱才有性?恐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在心理学界,不同的流派可能有截然相反的解释。比如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他将社会关系优先于性关系,认为双方必须先对对方产生社会性的浓厚兴趣,才会有肉体上的欲望。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深入内心的互动。

这种近乎理想主义的标准,贯穿了他对爱情、婚姻、家庭以及孩童成长的看法。阿德勒认为,不健康的婚姻产生不健康的家庭,最后导致家庭中的孩子心理扭曲地长大,这很可能是犯罪的温床。因而他不仅看重人与人的真诚互动,更强调婚姻的社会责任。

今天的文章,人文经典领读人杨照将仔细解读阿德勒对婚姻的理念,包括这套理论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何他的观点是对另一位心理学先驱弗洛伊德的颠覆。

讲述|杨照

来源|看理想音频节目《人心之谜》

1.

犯罪是家庭关系的恶果?

谈及犯罪的时候,西方普遍有种争议,我们可以称为“nature or nurture”。“nature”指先天的、天性的,“nurture”则指后天的、培养的。而阿德勒近乎绝对地只主张后天,“nurture”,也就是后天环境刺激造成的犯罪。

当然,阿德勒并非认为犯罪只有这个原因,但对他而言,关心犯罪只有一种方式,只有犯罪的来源吸引他。比如,到底怎样的人会犯罪?

阿德勒认为,人一生下来就会感受到外界的威胁。大人那么庞大,孩子这么小的生命,不可能对抗这个世界。因而一个孩子必然会自卑,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于是自然地刺激出自卑感。在焦虑的状态下,人会想尽办法排除不安,尽量寻求平静,平静也意味着安全感。

在自己的理论下,阿德勒分析了他所关心的犯罪行为。他发现,犯罪来自不能和他人合作的人,因为没有养成和他人合作的习惯,导致了犯罪。阿德勒还认为,社会上被法律定性为犯罪的行为,都是小孩在家庭的庇护下,形成人格的过程中会做出的行为的夸张化、戏剧化、极端化,这是一种延伸关系

或许可以宏观地说,所谓犯罪,是因为孩子在形成人格的过程中,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安全感,或产生了权力优越感。权力优越感随着年纪的增长而被放大,可能逐步变成扭曲的行为。当他离开家庭,这种行为如果不被纠正,就在社会上变成了犯罪。

《心灵猎人》第二季

对阿德勒而言,犯罪最重要的源头是家庭安全感,以及戏剧化的自私行为。也因此,家庭和婚姻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必须被放到社会架构、社会功能中去考虑。

如果要防止犯罪,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尽量保证一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能学会如何对他人产生真正的兴趣。只有对他人产生真正的兴趣,才能养成和别人合作的习惯和心态,这样才不至于变成罪犯。

如果一个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他人没有真正的兴趣,脑袋所想的都是如何解决自己的安全感,或是如何增加自己的优越感,这就变成了犯罪的心理基础。

从这个严厉的警告中,我们能倒推出为何阿德勒所看到的婚姻、家庭,和一般人认知理解的不一样。

2.

婚姻只是两个人的私事吗?

阿德勒认为,婚姻首先是社会结构或者是社会运作的其中一部分,是最基础、最核心的。婚姻和社会的关系是这样的:由婚姻创造出来的家庭,然后家庭养育出来的小孩,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更进一步,阿德勒的心理学直接告诉我们,婚姻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因婚姻而养育出的小孩,至少不能是犯罪者。阿德勒认为,家庭养出犯罪者的几率并不低。

我们过去都认为,在阿德勒的那个时代,经过19世纪浪漫主义的洗礼,婚姻被认为和爱情紧密相连。但阿德勒其实不同意这一观念。一般人可能认为,两个人会结婚,是因为先有了爱情,婚姻是由一夫一妻在爱情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阿德勒认为这不够,甚至是错误的。

阿德勒特别提醒,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假设一位母亲必然爱她的小孩。在看待婚姻,看待家庭的时候,阿德勒同样反复提醒: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如何结成婚姻,如何维持婚姻。

阿德勒看待婚姻的标准和我们理解的不一样,他更关注婚姻组织而成的家庭,会培养出怎样的小孩。环绕着这点,如果不用正确的方式组成家庭,就可能培养出潜在犯罪者,形成社会中的破坏因素。

因而,家庭和婚姻有最基本的社会责任。由这个责任衍生,我们可以看到基本的现实,就是没有人生来就知道该如何做夫妻,就像一个女人不会天生就爱她的小孩,知道该如何做母亲。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去检讨的心理假设。

《婚姻生活》

婚姻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婚姻的关键是两个人的结合会养出什么样的小孩。这是另外的责任感。婚姻和家庭该如何维系,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学习,而不是顺其自然。

阿德勒提出的观念,在当时具备高度的进步性。他解释婚姻的角度,也是对当时的男性喊话,要结婚应该先学会尊重并了解你的配偶。这里涉及同理心,是一种基本的能力。如果一个男人无法对妻子产生真正的好奇和理解,那么拜托你不要结婚。如果就此结婚,会是一个灾难的开端。

当然,这不只是对男人说话,阿德勒认为在不平等的关系上,男人作为权威者是最大的问题。他也对女人说,不要被冲昏了头,以为和男人相爱就可以结婚。不论男女,步入婚姻就要承担家庭组成者的责任,必须面对社会的责任。

3.

阿德勒为何坚持一夫一妻制?

因为人类学的兴起,一夫一妻制度曾面临很多质疑和挑战。而阿德勒一直都坚决地站在一夫一妻制的立场上,并不是因为一夫一妻制是历史事实,而是因为一夫一妻只牵涉两个人。

只有两个人的婚姻较容易形成阿德勒认可的,养育小孩的环境。他认为,一旦婚姻涉及更多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很难达到对彼此都有高度的兴趣,也就难以形成对小孩的良好示范。我们知道,两人要建立对对方的高度兴趣,从而产生密切有机的合作关系是极度困难的。因此阿德勒才坚定主张一夫一妻制婚姻。

另外,在他的观念中,阿德勒必然反对双方原生家庭对新产生的婚姻的介入。理由依旧简单,夫妻双方要维持的关系本来就很难,任何变数都是增加难度。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同性婚姻逐渐增多。虽然阿德勒没有明白地提过,但我们可以从他的理论中推断出,他大概率会赞成同性婚姻。

《婚姻生活》

为什么阿德勒特别强调婚姻中的“越少越好”呢?因为作为社会运作的一环,婚姻重要的是两个人之间达到尽可能的平等。阿德勒不可能不知道,父权制、大男子主义使得大部分夫妻关系不平等,这也使得对对方兴趣的建立变得尤其困难。

在不平等的心理架构下,婚姻中的双方很难对对方产生高于自己的兴趣。比如控制的一方,就不会对被控制的一方的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不再需要付出心力去理解对方。反之,如果你对一个人产生极高的兴趣,那你也会尊重对方的个体性,不会无视、压迫甚至威胁对方

一个被控制的人在不平等的环境中,也不可能对控制者产生真诚的兴趣,因为他缺乏这样的地位和渠道去了解控制者。控制者更不会展露出自己的真诚。如此下去,两人就不可能形成真正有机的关系。没有真正的兴趣,两人就不可能真正合作,这种关系很难对小孩形成正面影响。

阿德勒主张,一个小孩的人格在五岁之前基本已经有了模样。如果父母关系充分平等,这样的结合才可以带给小孩最长远、最健康的人格影响。

4.

社会性先于性关系:

阿德勒对弗洛伊德的颠覆

我们知道,阿德勒对弗洛伊德有很多批评,他们在理论上分道扬镳。这种分歧基本上环绕着一件事,就是弗洛伊德将性欲、性冲动作为精神结构核心力量的主张。

荣格和阿德勒都反对弗洛伊德的唯性说、泛性论,但理由不一样。在态度上,阿德勒更极端地反对弗洛伊德,他认为弗洛伊德看待婚姻最严重的错误,就是以为人和人形成婚姻的基础是性和欲望。借由性欲的满足,人能得到精神能量上的分配,这样的结合过程才产生了爱情。

《正常人》

阿德勒认为,在婚姻关系中,最关键的是两个人的社会关系,两个人能产生对彼此的高度兴趣,于是再有肉体的诱惑和吸引力。异性个体发生的一时的关系不是婚姻,倒过来,两个人长期的关系才是婚姻。要想维持,那双方必须从行为到心灵,都与对方有互动,产生真诚的呼应。

如果夫妻间的性关系出现问题,阿德勒认为那不是性欲望问题,而是两人的互动关系有所错位。其中一人对对方失去了兴趣,才不再觉得对方的肉体有吸引力。

阿德勒喜欢用社会性的关系来理解婚姻和家庭。于是我们也能理解,为何阿德勒抱有高度理想化的标准。如果婚姻不平等,就不会有真正亲密的性关系,也不会有肉体关系带来的紧密连接。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频节目《人心之谜: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的思想宇宙》第61、67期,有编辑删减,完整内容请移步"看理想"收听,点击最下“阅读原文”。

音频编辑:dy、Roc

微信内容编辑:nolan

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封面图:《婚姻生活》1970版

商业合作或投稿:linl@vistopia.com.cn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先有性后有爱,还是先有爱才有性?
一个人是先有能力才自信,还是先自信才有能力?
“你只有先爱自己,才能什么都有”
告别“性缘脑”:爱情的本质是体验,而非占有!
先婚后爱的小情侣欢喜日常有谁不想看吗!
心中有爱的人,才能拥有幸福
如果不爱,到底是谁先放手
异性交往,男人有这三个生理反应,他真的爱你入骨
王阳明的哲学,只有价值理性,没有工具理性
性感女神张天爱太迷人了,92年的她才30岁,有什么好怕的呢?

网址: 先有性后有爱,还是先有爱才有性? http://www.pyqsh.com/newsview52193.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