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岭南琴风简朴清朗《古埠听涛》诉说海丝变迁

岭南琴风简朴清朗《古埠听涛》诉说海丝变迁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4年02月07日 07:12

原标题:岭南琴风简朴清朗《古埠听涛》诉说海丝变迁

谢东笑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

被誉为“文人四友”的琴棋书画,居于首位的“琴”,指的便是古琴。往前追溯,古琴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古往今来,人们都习惯把古琴与修身养性关联起来。在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看来,古琴艺术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包罗万象,学习古琴的过程是一次次与历史、自然、自己的对话。

从1999年开始学习古琴至今,谢东笑和古琴相伴已有二十余年。近日南都·琶洲π记者走进谢东笑的古琴工作室,听他讲述古琴的历史故事,科普古琴知识,探讨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结缘古琴

师承岭南名家谢导秀先生

琴棋书画,为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并要掌握的技能,俗称“文人四友”,而居于首位的“琴”指的便是古琴。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最为密切的乐器。

古琴艺术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流传至今。不过,古琴艺术也有经历过鲜人问津的时期,来到21世纪,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一个节目就融入了古琴艺术;近些年来在许多的影视、音乐、动漫、游戏等,都有古琴元素的运用……种种原因综合,有更多人开始走上与古琴为伴的道路。

现任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的谢东笑先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1999年开始习琴,师承岭南名家谢导秀先生。

对于学艺术的人,大众的刻板印象里多以为他们都是从小开始培养,不过在学古琴上,谢东笑其实是“后来者”,“我1988年在梅州市艺术学校开始学习音乐,当时学的是电子琴,后来大学在星海音乐学院读音乐教育专业,主修作曲。”

大学毕业后,谢东笑留在星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就职,也是在这里,开始了他与古琴艺术的缘分。

1999年,已有过多种现代乐器的接触和学习经历后,谢东笑深感需要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去学习一门传统乐器,便想到了古琴。“很巧的是,在我想学古琴后,老师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在一次和图书馆老馆长的闲聊中,老馆长提到他的同学谢导秀在教授古琴,我就顺势问了联系方式,并开始跟随谢老师学习古琴。”这一年,谢东笑正式踏上学习古琴之旅。

由于还有本职工作需要兼顾,谢东笑多是在周末时间去上古琴课。“通常我的课都是被排在周六早上的第一节,当时谢导秀老师住在海珠区西基东,每周我从自己住的地方赶过去,大概一个半小时路程。一周一次,就这样跟着谢老师学了差不多两年时间。”

琴以修身

古琴弹奏有更多表达空间

从学习现代乐器转为学习传统乐器,谢东笑坦言,古琴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其包罗万象,与天道自然、人文情怀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往今来,人们都习惯把古琴与修身养性关联起来,所谓琴以修身。习琴的主要目的并非娱乐他人,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一次次的对话,和历史、和自然、和自己,最终实现自我的提升。

古琴音位多、指法繁、琴曲节奏难定,也被认为是其难学、难以流传的原因。谢东笑回忆自己初学时,那时候弹古琴的人真的很少,他所在的广东古琴研究会每月有一次雅集,来参加的不过十几人。“不过也正因为这些难学的原因,我反倒觉得古琴有更多可探讨空间。在一整根弦上,古琴可以弹出无数的音,加上古琴有按音、散音、泛音三种音色,造就了其音乐语汇非常多。”这也是谢东笑对古琴情有独钟的另一原因。

做饭有菜谱,弹琴有琴谱,关于古琴的琴谱,其中最早出现的是文字谱,即用写文章的方式来记录曲谱。后来出现了减字谱,即用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与数字组合而成的复合字来记录弹奏指法、弦数、徽位、相对时值等音乐元素。不过减字谱没有将音高可视化,也没有标注节奏,这使得古琴弹奏有了更多表达空间,同一首琴谱,不同的人弹出来各有差异。

也因为减字谱的特殊性,在古琴领域,产生了“打谱”工作。打谱,即根据琴谱记录的指法和提示,结合琴曲意境,由打谱者依照自己的理解安排音值组合,进行二度创作。二度创作空间大,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乱来,打谱必须是在原谱的基础框架下进行,不可过于“个性化”。“除了音乐性本身外,有的琴曲还承载了历史性、文学性和哲学性,打谱时这些内涵不可忽视。”谢东笑解释。

艺术特质

主张回归自然、回归“琴本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受地缘关系,古琴艺术逐渐形成多种流派,岭南派即为其中之一。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山水、人文、习俗,自然而然地也就影响到音乐艺术上的表达。谢东笑介绍,岭南琴风简朴清朗,注重剑胆琴心、形神兼备的传承。在当代,最具代表性前辈琴家的演奏手法被归结为“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特点。

经过不断的交流与融合,现在琴派之间的风格不再是天差地别了。“以前交通、资讯都不发达的时候,学琴就是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对其他派别知之甚少。现在可以通过网络,轻松了解到其他地区和流派,他们弹古琴有何不一样的,渐渐地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不同特色的融合”。

因此,琴派的传承越往后发展,就演变成了个人风格的传承。谢东笑的师祖杨新伦精通武术,他的琴风奠定了当代岭南派刚健、爽朗、明快的风格。谢东笑的师父谢导秀掌握多门民族乐器,包括二胡、笛箫、古筝、扬琴等,他在古琴里会融入这些乐器的特点。传至谢东笑,他弹琴主张回归自然、回归“琴本位”,摒弃人为的修饰。

古琴艺术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人性化。如何理解古琴的人性化特点?从乐器本身谈起,古人制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半,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弦定音为“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应五行“土、金、木、火、水”。可以说,古琴本身的设计便与天道、自然、人文息息相关。

人的左脑控制理性思维及身体右侧,右脑控制感性思维及身体左侧。相对应地在古琴演奏中,右手有八个最基本的指法,这些指法在琴的七根弦上运动,形成多种组合指法,是代表古琴“理性”的一面。而左手则主要负责琴曲中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面,左手的上下移动可以有更随意的变化,使音乐效果更为丰富。

和许多乐器自带扩音效果不同,弹奏古琴的音量和人正常说话的声音大小差不多,即便是深夜在家弹奏,也不容易烦扰他人。因此,弹古琴更像是完成一次人和琴的对话,与琴为友,在琴声当中照见自己。

以琴为本

尝试将古琴和本土文化结合

谈起古琴艺术的与时俱进,谢东笑表示,要以琴为本,不断吸纳各种新元素。“古琴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语法,在音域范围内,可以弹出任何音高的音,但不意味着是合适的,将别的音乐移植到古琴上,一定要有琴味,而不是生搬硬套。”

在创新上,谢东笑不断尝试将古琴和本土文化结合,比如,他曾经跟岭南古琴艺术的保护单位海珠区文化馆合作,以黄埔古港、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为题材,创作了多声部弦歌《古埠听涛》。在探索古琴与其他乐器融合上,他曾在舞台上用古琴与吉他合奏了一曲腾格尔的《天堂》,苍茫雄浑的旋律与古琴古朴苍劲的音色相得益彰。

2011年,谢东笑从星海音乐学院辞职;2012年,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多年来,他专注在古琴艺术的教学与传播,除了专注自己工作室的教学外,还参加了琴曲演奏、古琴艺术赏析活动,去到高校教授古琴弹奏、开研习讲座,致力将古琴艺术传播出去。

古琴艺术的传承,除了吸引更多人学习,还需要让大众也懂得欣赏。近些年来,谢东笑还会参加一些音乐类节目,借助互联网的影响力,向年青一代讲述古琴历史、弹奏曲目。此外,他的古琴工作室专门开通了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社交账号,利用这些平台去科普古琴知识、分享弹奏视频、发布课程和雅集信息等。

习琴以来,谢东笑始终认为,古琴“琴以修身”的根本理念不会变。古琴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习琴不断完善自己,自己的不断完善可以带动身边的人、家里人,继续扩大就可以影响到朋友圈甚至社会、众生。回过头来落在实处,就是先做好自己、琴以修身,树立文化自信,每个人都可以从自我做起,修己及人、自立利他”。

采写丨南都·琶洲π 叶黄丽

图片|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岭南琴风简朴清朗《古埠听涛》诉说海丝变迁
岭南新民谣《红头船》:90后与60后联手传唱岭南故事
宋元书画珍 岭海古今藏
丝路汉风拂岭南
“行至岭南”音乐会:踏上岭南音乐寻根之旅
弦板腔现代戏《南北岭的变迁》在乾县剧院汇报演出
真·豪宅!这些岭南建筑太惊艳
上海开埠以来的百年风云,在海派画家“回眸”里流转
探索“木”的不平凡,聆听丝竹雅韵 行知读书会解锁非遗之美
三地方言新词唱,《南方的心》诉乡愁

网址: 岭南琴风简朴清朗《古埠听涛》诉说海丝变迁 http://www.pyqsh.com/newsview53776.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