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理论视野|中原文化对祭灶习俗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理论视野|中原文化对祭灶习俗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4年02月26日 12:20

原标题:理论视野|中原文化对祭灶习俗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理论视野|中原文化对祭灶习俗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张金岭

在中国地域文化体系中,中原文化不同于其他地域文化,具有基础性、根源性和辐射性的特点。中原文化对中国春节文化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在祭灶传统习俗形成和演变中也得到印证。略说如下。

“祭灶”源于拜火习俗,“灶”是“家”的象征符号

“祭灶”源于中国人对“火”的崇拜。火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人能控制和利用火表明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大为增强,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时代,文明水平大大提升。《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人们感念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的燧人氏的功劳,将其推举为“王”。古人出于对火的神奇力量的崇拜和不解,把火神化了,产生了“火神”信仰。祭灶神就是祭火神的孑遗。商丘的阏伯台(又称“火神台”)就是一处有名的祭火神的圣地。原始社会,黄帝之孙颛顼以后,帝喾为商的首领。帝喾看到商地人民没有火,就让自己的儿子阏伯(èbó)到这里担任“火正”,一是管理火种,二是祭祀火星并观察火星的运行。阏伯在此观天象、调历法、定农时,用以指导农业生产。阏伯死后,被百姓奉祀为“火神”。阏伯台西北有燧皇陵,相传为燧人氏葬处。传说农历正月初七是火神阏伯的诞辰,六月二十三是火神的祭日,规模盛大的阏伯台庙会就源于老百姓对阏伯的纪念和朝拜。

在原始社会群居生活中,火塘(灶)周围是部落、氏族成员集体生活的主要空间之一。在部落核心区的大房子中的火塘旁,常发现有火种罐,居住者利用火塘、火种罐来有效保存火种,及时为氏族成员提供火种。人们围在火塘(灶)旁,不仅抱团取暖、烧制烹煮食物,还在这里开会议事、举行祭祀活动。在豫西地区距今6000—5300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灵宝西坡遗址中,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陶灶、陶釜器物组合。这显示出“灶”在原始社会群体生活中的重要性。后来,人们从群居生活向家庭生活过渡,开始分灶吃饭,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家的灶火。但是,仍有分家不分灶的情况,中国有句俗语——“分家不分灶,分灶即拆家”,崇尚“四世同堂”“五世其昌”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共灶显示了家族的凝聚力,家大业大,家和万事兴。从这个意义上说,“灶”是“家”的象征符号,包含着家庭温暖、团圆、充满烟火气、生活红红火火等丰富多样的美好意蕴。因此,透过祭灶神的表象,从本质上,可以看到祭灶是百姓对温暖、和睦、红火、幸福生活的祈愿。从上引资料来看,这一切都与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中原地区关系密切,渊源有自。

北宋是“祭灶”时间由不固定到固定的转折点

祭灶习俗产生于远古社会,起源的准确时间已不可考。从历代文献记载来看,历史上祭灶神的时间也并不固定,夏季、腊月祭灶的行为都有出现。《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期于孟夏、仲夏、季夏(农历四、五、六月),“其祀灶,祭先肺。”即在夏季祭祀灶神,祭品中以肺脏为尊。在周朝,有腊日祭祀祖先和五神(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典礼仪式。据《礼记·郊特牲》中记载,腊祭是年终的一次酬神大祭,一是感谢天地诸神的恩惠,二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许慎《说文解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应劭《风俗通·祀典·灶神》引东汉荀悦《汉纪》云:“南阳阴子方积恩好施,喜祀灶,腊日,晨炊而灶神见。”由于封建王朝统治者信奉五德终始说,因此各朝所定的腊祭(包括祀灶)时间也不相同,如唐朝以土德自居,遂定腊辰这天举行祭礼;宋朝以火德自居,遂定为戌腊。但总的演化趋势是,祭灶的时间从夏祭向腊祭靠拢。南北朝以后,出现腊八祭灶的民俗现象,《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方人在腊八祭灶。《荆楚岁时记》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腊月为岁之未,初八为升阳之日,阴气消而阳气长,辞旧迎新,成为祭神祈愿的良辰吉日。所以,有“腊八祭灶,大年来到”的俗语。分析祭灶的时间从夏祭向腊祭转变的主要原因,一是,把祭灶与其他岁末祭礼一起举办,更加简便易行;二是,广大民众此时农闲休养生息,是庆丰收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好时节。

到北宋时,“祭灶”与“交年节”相结合,祭灶日才长期固定于腊月二十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於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南宋时,仍然沿袭着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习俗。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祭灶词》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明朝人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五祀》、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均显示出明朝时南京、北京人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灶。腊月二十四祭灶这个习俗一直传到清朝初年才有了细微变化。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祭祀自己满族的祖先,但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汉族的灶王爷也拜了。受此影响,京城和北方地区的民众也改在腊月二十三祭灶了,南方地区民众大多还是沿用二十四小年祭灶的传统习俗。

另据专家研究,选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并非封建王朝统治者主观确定的日子,而是由中国传统历法和时令生活规律所决定的。如果腊月遇农历“小月”,那么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从腊月二十三到小月的二十九,或从腊月二十四到农历“大月”的年三十,都是七天时间,这七天时间被专家称为“神圣的七天”,再加上新年初一到初五的“神圣的五天”,构成了神圣、欢快、吉祥的12天春节高潮时间。“破五”以后,年味有所减弱,但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掀起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东西问丨查清华:唐诗对“汉文化圈”的形成有何影响?
2024落下闳春节文化论坛:重视打造中国春节文化重点基地
人文化成”已深深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已演化为中国人的普遍性思维和生活习俗—— “人文化成”是中华文明之灵魂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唐诗图景
各地过中秋的风俗习惯,以及传统活动
对话诗人|杨克:中国诗歌应兼具地域文化底蕴和全球化视野
萧放:鹊桥源起与七夕节俗的文化变迁
龙吟师傅带你看清明祭祖的三大习俗和三大禁忌
“接吻”不是先天的本能,而是后天的习俗
视域 | 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阅读”

网址: 理论视野|中原文化对祭灶习俗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http://www.pyqsh.com/newsview55123.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