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人间词话》的局限,也是你我的缺陷(下)

《人间词话》的局限,也是你我的缺陷(下)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4年03月04日 10:16

原标题:《人间词话》的局限,也是你我的缺陷(下)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雷徕的作者按:

这里是笔者的新专栏,“每个艺术写作者心里,都有个羞于实现的砸盘梦”。这个栏目搞的是,和艺术息息相关的,艺术观念史、艺术社会学、美学、美术批评理论和美术史方法论……这样那样,各个方面搞意识形态批判的文章。

本期的内容接着上一期,是它的下篇。读者诸君,挨骂挨得还开心吗?什么,没觉出来被冒犯到了?哦,对,因为本文的上半部分是铺垫,指着鼻子骂的部分在下半,也就是这一期。

大家不要慌不要忙,人人都会和静安先生一起挨上骂。

诗话理论在古今之变分水岭上的一个案例——为什么说《人间词话》是对禅学与德意志理念论双重误读的结果,以及造成这种错位的观念史背景(下)

三、“德国理念论”怎样在静安先生的视域里,发生与源义对立的视差位移?

当有学强调《人间词话》对传统诗话写作的突破时,德国理念论(尤其是康德、叔本华)对王国维的影响,就尤其被强调。包括“理念”“优美”“宏大”等新概念的引入,也包括“自我”“自然”等传统词汇的语义变化,以及“造境”“写境”等、依中西两路传统而发明的新造词,都体现为一种舶来语境变化后(刻意/无意)误读的结果。

王国维想当然地把“理念”和“现实”,作为了对称概念。尽管在感性成见的层面,让“理念”愈发趋向于成为“现实”的对立面,确实和“德国理念论”有关,但至少停留在(大部分德国理念论作者的)概念系统的层面的时候,“理念”和“现实”,并非对称概念,而仍然和希腊以来的传统一样,是一种包含关系。有学建议,在对柏拉图著作的翻译里,ideal译为理型,比译作理念,更为合适(注9)。现实中的事物,分有了对应理型,是理型的局部,是完美的瑕疵仿制品,现实内含于理型。如果是在,对立于柏拉图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传统那里,或许该称作理式。理式是从具体事物推衍而来的,事物向完美状态发展的那个潜能。理型或理式,都关联着一门柏拉图神学,是一种被信奉着的、现实物可以企及的“神性”。德意志否定神学的传统,主张了“绝地天通”;而德国文化,区别于意西英法,作为一种并非从自身文明原生的宫廷/学院文化,确实使之具有了马克思所谓“上层建筑”的一些缺憾特点——但即使“理”渐渐沦为了“念”,也并不是和“现实”对立的美好想象,它的基础,是有神论或科学实在。在王国维的这种误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其身后,剧变、撕裂、无奈绝望和盲目希望并存的历史语境。

康德所谓的“优美”和“宏大”之对举,是自席勒而来,“宏大”是指,在自然中看到超越者之造物伟力,或者差仿佛的造化气象(宏大者衍自可怖者),“优美”作为对举概念,是指自然规则的理趣,融入人文/人间生活的日常,变得平易近人。但在王国维那里,优美相当于“无我”地融合于自然/风景,“宏大”则是主体世界观(世界图景),作为一种宏观意识的展开、投射到风景上。

“造境”VS“写境”,似乎衍生自传统的“索物言情”VS“触物兴情”(注10)。“写境”相当于,在客观景象上投射意识,是以在描述风景时,口气使风景自然而然地变为心象;“造境”相当于,在娴熟于情感寄托、意象浓缩的文学方法的基础上,于内心中,沉淀出某种意境,而这种意境,并不等同于刻意地、斧凿痕浓重地制造的意象。

王氏提及所谓“无我之境”时,首先举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为例。“采菊东篱下”在传统上,是时常和“池塘生春草”一起,用来举例,代表田园山水诗的句子。王氏又以西方文学中的自然主义(注11),和“无我之境”比附。这两者实在不类。被称为“无我之境”的“采菊东篱下”,显然是一种“淡”的美学(注12),更进一步,由魏晋而至禅诗美学,则可以衍生出另一种“无我”,“寂”的心境。如前所述,从禅来分析“无我”,是排除虚妄的“我”,存下“真我”/本真而澄明显现。或者换一种角度,从精神分析的层面看(注13),“无我”,是排除了作为他者产物的“自我”,回到一种自我感觉未分裂的“我”的状态;“自我”是在和对抗社会过程中、较着劲生成的,是假装成主体的客体;作为这种重新弥合/回归状态的表象,“采菊东篱下”实际被赋予了某种仪式感/象征感,依照文人逃避现实时的传统价值取向,这种仪式感/象征感,呈现为,1,作为风景的“自然”,2,作为俯仰即是的随性日常的“自然”。

注9:这种观点自谁而始,笔者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王太庆?刘小枫?第一次读到这种观点的时候,是觉得很新鲜、很有道理的,而这些年,这种观点已经成为主流,慢慢地就记不清,最早是从哪里读到的了。

注10:钱钟书将诗经喻格中的“比”,训作“索物言情”,将“兴”,训作“触物兴情”(笔者深以为然),这就使“比”“兴”,和结构主义诗学中的“换喻”、“隐喻”二分法发生关联。

注11:笔者疑思,这种西方近代文学理论中的“自然主义”,其实很可能只在理论的层面存在,在实践的层面,所谓“自然主义”的名家,大多先经历过所谓“浪漫主义”的洗礼,再搞的“自然主义”,细究下来,本质上可能多是变形的浪漫主义——倒也和王国维对西方文学之“自然”的误用,颇有相通之趣。

注12:在朱良志论《二十四诗品》的“典雅”一品的时候(ibid,p55),强调了司空氏的“淡”,是一种布置好了环境之后,在其间心斋的“淡”。

古早文人雅客的从容,总让人觉得,需要的经济基础有点多,恰恰是到了王国维所看不上的,庶民/低层士人出身、有半“职业”自觉作者的时候,才有了作为“无我”“有我”合题的,自觉并不真平淡、而依理想坚持作为的平淡。如,被王国维踩得最厉害的姜夔。周裕楷在《文字禅与宋诗学》中,比较苏轼与黄庭坚的“禅悦”观:苏的“禅”,是实用拿来主义、用以感慨人生落魄时;黄的“禅”,则是心性修持的过程。也许这这就是黄比苏“隔”的原因。

另外,我们随手将《二十四诗品》中的几品,和王国维的几个关键词,连类一下:不隔:形容-缜密-实境;无我:超诣-“典雅”中的淡-“冲淡”中的淡-自然;有我:豪放-悲慨。因为不是笔者要谈论的重点,所以不继续深入比较了。

注13:笔者个人坚持认为,拉康的想象、象征、实在三界说,是科耶夫版的主奴辩证法,披上了弗洛伊德话术体系的外套,演变而来。

围绕着“境界”(禅),围绕着“自我”与“理念”“现实”间关系(德国理念论),而展开这个话题来看,王国维认为“无我”比“有我”更稀罕的观点(虽然他声称他认为两者至少无高下之分),可以拿黑格尔的主体-客体辩证法(参考了科耶夫的二手解读),来做一个对比(如果不说是反驳的话)。其实和后世的黑格尔左派不同,“异化”在黑格尔本人那里,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主体经由被迫为他者而支配,自我分裂之后,重新回归的自主性,实际是带有了为他意识的新主体,“异化”其实就是一种“教化”,就如德国传统的教养小说(Bildungsroman)一样,挫败和分裂,才促成了“成人”,“成人”并不是比“赤子之心”低劣的东西。

四、比“不隔”更高明?“隔”的美学

勿须讳言,对姜夔的偏爱,其实也是笔者写这篇《人间词话》批判的一个动机。尽管王国维对姜夔的批判,并不完全是出于他对白石词本身的直接感受,但通过探讨为什么白石词给他的感受,可以归纳为“格高”却“隔”,却反而有助于深入理解,白石词给笔者带来的那种既似纯粹、但又好像复杂的审美体验,是怎么回事。

通常情况下,“寄托”(注14)是和“沉郁”联系在一起的,“清空”和“寄托”构不成一种常理上顺势的关系。“寄托”是“微言”传统,由修辞术(理性的、实用目的的表达手法)向诗学(感性的,审美的)转化而出现的。《诗大传》被许多现代人诟病的原因,就是混淆了两种言此及彼,出于现实修辞动机的“微言”,和直接诉诸审美需求的喻格;喻格是风景的内化,以情感观物的投射,而“微言”修辞是言语交往行为的需求——但这种知识偏见,在中古以前的古人眼里,是不存在的。诗传的“讽喻”传统,是交往言语形成了成规、套语化的运用方式,从套语的运用里,又演变出一套,诉诸于教养和伦理的美感品质。举例来说,毛诗所理解的诗经中抒情和风景,不是直抒的情感和沉浸式的风景,而是在接受史和运用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委婉的话语仪式,所带来的实践时的实用美感。

白石词里是有“寄托”的,有的是可以被识别出来(或者说被识别出来了),如“淮左名都”,如以“姬”喻“二帝”。而更多时候,因为处理得非常隐晦,且高来高去不落实处的言辞,而几乎把“寄托”的内容丢失,只留下一种似乎有“寄托”的感觉。

我们用释普闻的“意句”(情)、“境句”(境)二分法,看白石词中的“境句”,其实未必是真在经营着意象,意象只是抒情句法(“意句”)在字面上的转义,半调子的意象很多时候,不仅仅、甚至完全不是触景生情的“寄托”,而是一整套相对抽象的抒情活动中,所运用的抽象化词句。“境句”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传统文学话语中的风景套式,所假托成“境句”的“意句”,所以细审之下,是“隔”的。

风景套式的二次改造,是一种变形的“意句”(抒情/反思),其重点所在,其实是一整段表达时的语势/叙述口气;但是,在白石词里,即使是直接的“意句”,也是并不能明确地体会到,具体是抒发的怎样一种情感。

再加之一番不显山不露水的现代主义/形式主义自觉(尤其区别于吴文英“七宝楼台”外露的形式主义),文本本身,又多少有着意在制造(而非仅仅是反映)一种新的,在文本世界的活动中所体会到的、以阅读为性命者的生命体验。基于文字组合关系的字面审美、盖过现实心灵的投射——写作/阅读成了一种对人格修养的干预、而非只是反映人格修养的结果。

这就是白石作品中的“隔”——这种“隔”,背后是一种新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对过去的士大夫阶层是陌生的。胸中亦有指点大山大河的气魄,只是一种人微言轻的自觉,而羞于说国是——因为细民说国是,是无实效的,一种自觉为素人的政治心态,作为一种隐心的伦理质感,投射到文本上。在一个士大夫作者余业书写占主流的时代语境里,姜夔将自己以文名而为清客的处境,做成了一种半职业化的文学作者的身份,并且,通过将这种尴尬身份内化为一种新型的职业伦理感的生命状态,达成了一种将被动性收摄进自身的主体意识(注15),完成了王国维境界说里未能踏出的最后一步,成为了一个“现代人”。

或许,我们可以将白石词的“清空”风格,称之为三重的“间离化”。“间离化”其实不仅仅是一种纯形式手法,也可以是一种心灵状态的对应形式(注16)。

注14:“寄托”说出自常州派词学。张惠言:“故以深美闳约为宗,推崇正声,而不取放浪通脱之言。”

周济《词辨》:“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

“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即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转引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王国维虽然主张直写实境,认为“寄托”说的主张太迂回,所以有点“隔”,但他所欣赏的文学趣味,又始终没有真的脱离人生阅历之后的感慨,和禅、和释家,从来没有接气过。哪里曾真的脱出“寄托”说的窠臼?

注15:参前述科耶夫解读版本的黑格尔主体-客体辩证法。

注16:金兹堡在论什克洛夫斯基“间离化”理论的文章中(“使之陌生:一种文学设置手法的前史”,载《新史学第十八辑,卡罗·金兹堡的论说》,P106-120),将之追溯到了奥勒留的斯多葛哲学,揭示了“间离化”中,一种被隐匿的思想性传统。

结、

所谓以禅喻诗,和尚的“日常”是打坐挑水、种菜锄地,而王国维的“人生”,则是将大江大浪之后的感慨方式、视为体悟。他坚持将出离法门,化作了在“人间”、通过文化书写/文艺活动来达到的Katharsis(注17)。而后者,其实并不真一劳永逸地解决烦恼,是一种世内的潇洒、虚假的形而上、逃脱俗物的愉悦感,并不赋文本内部予人生的责任伦理,是一种暧昧的徘徊,无法道德自洽,只是徒然滋长了文人心中清高的、不济实务的那一块罢了。

废名说过,中国的文章里,可惜厌世精神总是有些少(注18)。

和西来的佛学碰撞中,有了新儒学;在儒道释的融合中,最终的本质还是儒;而老庄传统在后世文人间的运转中,却是越来越放不开联系着红尘的那只隐匿的手。

在西方,是厌世精神,指向了一个脱离现实局限性的理想界的塑造(“想象乌托邦”的欲望),并真心实意相信这个以人之理性、人为编织的理想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彼岸的投影,多少也是真的。在这种人群广泛的信奉中,“理”才能反过来作用于“现实”,甚至于“现实”变成了“理”的系统所建构的第二重自然。

注17:希腊肃剧感性学概念,Katharsis,意为净化,宣泄,升华。

注18:出自废名,《中国文章》。后面那一段,是笔者顺着说的,废名没说过。但其实很多人说过类似的话,但因为说过的人不少,反而记不出具体都有哪些人说过。

在正文或注释部分直接引用过的参考书目:

何文焕 辑,《历代诗话》

萧驰,《佛法与诗境》

姚柯夫 编《<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

皎然,《诗式校注》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文字禅与宋代诗学》

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

严羽 著,张健 笺《<沧浪诗话>校笺》

张健,《清代诗学研究》

吴汝钓,《京都学派与禅》

朱良志,《<二十四诗品>讲记》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钱钟书,《谈艺录》

周济/谭献,《介存斋论词杂著/復堂诗话》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翁方纲,《石洲诗话》

《新史学第十八辑,卡罗·金兹堡的论说》

其他未直接引用的参考书目:

程毅中 主编,《宋人诗话外编》

郭绍虞 辑,《宋诗话辑佚》

潘诺夫斯基,《理念》

孙周兴 编,《海德格尔选集》

科耶夫,《黑格尔导读》

拉康,《父亲的名字》

小川隆,《语录的思想史》

龚隽,《禅史钩沉》

林顺夫,《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

陈匪石,《宋词举(外三种)》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

赖贤宗,《意境美学与诠释学》

吕正惠,《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

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张少康,《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做摄影。

一年写了90多篇展评是什么感觉?

“网红”艺评人自己搞的艺术怎么样?

这套书里放了那么多私货,真是一句都不想错过

2023年,象外文章Top 20

我从未见过这么接地气的当代艺术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梵高都很治愈。

黄周妥:杏坛漫游。

陈韦伶:“春宫图”这个词有点窄,不能概括我的作品

库宾的狂想。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人性的缺陷,美文赏析
别让思维固化,限制你的人生
不要把孩子局限在你的知识范围内
突破认知局限的四个方法
如果你是说话容易紧张,还很自卑的人,请看看这篇文章
你是我戒不掉的烟歌词 原唱是谁
此人是个骗子,因穿错衣服被杀,却暴露出武松的致命缺陷
我发现,人不爱自己时真的会缺乏「吸引力」
人与人之间“设身处地”的同感,为什么总是稀缺?
有些话,男人哪怕只对你说过一次,也是真爱你的表现

网址: 《人间词话》的局限,也是你我的缺陷(下) http://www.pyqsh.com/newsview55645.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