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每一部中国典籍译本都应是艺术品”——专访巴西知名汉学家沈友友

“每一部中国典籍译本都应是艺术品”——专访巴西知名汉学家沈友友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4年03月14日 16:22

原标题:“每一部中国典籍译本都应是艺术品”——专访巴西知名汉学家沈友友

参考消息网3月14日报道(文/陈威华 赵焱)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中文名“沈友友”)正在紧锣密鼓地修改即将在巴西出版的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葡文版。对他来说,中国和中国文化已成为他追求知识和个人成长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传播中国文化更是成为一种使命。

中文名越来越响亮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武侠、功夫电影等在巴西颇受欢迎,小乔治也耳濡目染。他家中有从第三种语言转译的《孙子兵法》《庄子》《易经》等中国经典著作,也有涉及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他对此十分着迷。

乔治幼年时对外语和世界各地的文化感兴趣,先后学习了多种外语。2003年,在巴西利亚读大学的乔治认识了一位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胡续冬,从此开启了他与中国的缘分。

初学中文时,他得到一个与他本人葡文名字发音相近的中文名“沈友友”。机缘巧合,不久,他获得机会在巴西驻华使馆工作了近8年。从那时起,他发奋学习中文、研究汉学,“沈友友”这个中文名也越来越响亮。在几乎所有场合,他都坚持使用“沈友友”来介绍自己。沈友友先后获得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硕士学位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也在中国收获爱情,结婚成家,并定居中国澳门。

传播中国古典文化

随着学习的深入,沈友友的兴趣逐渐转向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并开始尝试将中国古籍翻译成葡文。从2012年起,沈友友陆续翻译出版了《论语·葡语解义》《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葡语通释》《南华真经(庄子)内篇·葡语解析》等多部葡文版专著,并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和文章。2018年,澳门基金会和澳门大学联合举办首届“中葡文学翻译奖”,他的译作《论语·葡语解义》获中译葡奖项第一名。

谈到哪一部作品在巴西和其他葡语国家最受欢迎时,沈友友说:“我个人比较认可《南华真经(庄子)内篇·葡语解析》,因为从阅读到动笔大概用了十年。为了翻译它,特别是为了与庄子写作风格相匹配,我甚至学会了古代拉丁文,从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中找出合适的写作风格作为参考。翻译时采取了相对接近葡语文学的文笔,阐释的部分也尽量突出《南华经》地道的中国古典意趣,让读者理解庄子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沈友友认为,“每一部中国典籍的译本都应该尽量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需要根据原著作者的特点及其时代性、思想和创作特征等因素,针对葡语读者的情况来阐释”。他说:“译作的目的是奠定葡语读者深入接触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基础,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意愿。”

沈友友还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澳门大学中葡双语教学暨培训中心合作,一起开办广播节目《中国思想荟萃》。此外,沈友友还与多位中巴专家一道,计划将中国著名哲学家陈来教授的《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学讲稿》一书翻译成葡文。

对《呐喊》做另类翻译

最近几年,沈友友正在尝试用鲁迅的文章讲授文学翻译的课程,谈及即将出版的译作《呐喊演绎——一个戏剧化的翻译》,他说:“《呐喊演绎》的基本思路是,倘若作者自己会葡文,他会怎么写这些故事?在遵守故事构思的前提下,我根据葡语文学的规律,按照葡语读者对文字风格的期待进行翻译。‘戏剧化的’部分来自于发挥原文的‘言外之意’。”

他说,尽管鲁迅的文章幽默、讽刺、感人,但光靠直译很难激发葡语读者的回应。鲁迅简练的文笔与葡语小说大相径庭,恐怕大多数葡语读者看不懂。他希望《呐喊演绎》能让更多的巴西等葡语国家读者接触鲁迅和他的作品。

结合学习中文与研究中国文化的经验,沈友友“译而优则著”,正在规划一部入门性质的专著,从文化史和社会史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里比较重要的人物。“除了思想以外,这本书的特点是强调这些思想家对中国社会和制度的贡献。在我印象当中,中西比较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还是应该尽量鼓励葡语读者直接从中国自身的情况出发了解中国。”他说。

“追求跨文明共赢”

中国和巴西相隔遥远,地理上的距离导致两种文化差异巨大。沈友友说:“我觉得这个差异本身非常好,给我们体验并研究中国提供宝贵的动力——对我们来说,中国总是有新鲜的地方。”

他介绍说,虽然相隔遥远,但巴西很早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葡萄牙在非洲、美洲、亚洲等海外地区设有小型的贸易中转站,来自中国的陶瓷、丝绸等物品经此运抵巴西。

巴西著名人类学家吉尔贝托·弗雷利在他的专著《热带中国》中首次介绍并分析巴西从中国接受的文化元素,主张中国文化对巴西的影响不可低估。文化史学者若泽·莱特于1999年出版的著作《在巴西的中国》总结归纳了与中国相关的社会风俗、园林建筑、绘画雕塑等文化元素对巴西的影响。

不过沈友友认为,巴西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相对有限。可喜的是,随着中巴经贸合作日渐升温,巴西民众对来自中国的音乐舞蹈、美食佳肴、服装装饰等兴趣渐浓,从而也推动了巴西的“中国研究”的繁荣。

对于未来如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沈友友认为应该思考如何让大家从中华文化历程的角度理解中国(“以中国解释中国”)。他说:“为了这个目标,汉学在他国的本土化是不可缺少的。应该鼓励本土的汉学家翻译并阐释中国的典籍并推动不同专业的人接触中国传统学问。”

在沈友友看来,促进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十分重要,因此他欢迎并积极看待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他说:“我们要把握文化直接交流的机会,用中文介绍巴西,用葡文介绍中国,重视自己本国的语言和文化,从自己的历史经验和自身的利益出发,追求跨文明共赢。”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用读者易懂的方式传播中国古典文化
向西语世界展现现代化中国——专访墨西哥汉学家莉莉亚娜
一部涵盖人文社会科学通用学术词汇的汉藏英三语对照专业类辞书 丨《汉藏英社会科学大词典》面世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2年间推出450种
东西问·汉学家丨泰国汉学家谢玉冰:中印“神猴”形象如何在泰国交融?
最早版本《西游记》入库,中华古籍资源库新增1012种古籍资源
沈阳相声大会名家云集 刘兰芳、巩汉林等知名艺术家登台
东西问·汉学家丨墨西哥汉学家莉莉亚娜:理解中国文化不应仅限于旗袍、中国结等符号
英国汉学家乐做中华文明“知音人”
闵福德英译《孙子兵法》及其中国经典翻译观

网址: “每一部中国典籍译本都应是艺术品”——专访巴西知名汉学家沈友友 http://www.pyqsh.com/newsview56439.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