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建筑、宫廷读物与流行乐曲,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欧洲
原标题: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建筑、宫廷读物与流行乐曲,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欧洲
书名: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
著者:易丹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0-6
关键词:欧洲 文化
《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是四川大学教授易丹在欧洲多地访学后,将思考的结晶与个人感悟生动结合后写下的最新力作。
该书从不为中国读者熟知的欧洲经典出发,以古希腊悲剧《美狄亚》、古罗马建筑万神殿,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游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绘画《春》、古典主义时期由意大利传入欧洲各地的《廷臣之书》、启蒙主义时期德国的园林建筑《无忧宫》、浪漫主义时期英国小说《弗兰肯斯坦》、20世纪后期波兰电影《红》、21世纪初的乌克兰民谣《1944》9个艺术作品为切入点,分析了从古希腊到21世纪初,欧洲文化的生态截面。
书中选取的文化样本涵盖了戏剧、小说、建筑、电影等多个方向,契合了不同时期中的欧洲艺术潮流,不仅体现了这些作品的艺术特征,也展示了它们背后的历史局势。
老鼠动了动嘴边的大理石毛发,“欧洲文化”的整体概念就开始风雨飘摇......
《西洋景》选取了9个分布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焦点,让它们构成一个在时间上相互关联、在空间上略有不同分布的阵列。这些个案由作品引出,但并不限于作品自身。作者不追求文本细读,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环绕于个案周遭的更丰富复杂的语境中,从一件作品导向更多作品,从更多作品导向文化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打算将每一个作品和个案,都凿成西洋镜暗箱上那些小孔。透过它们,读者可以窥见欧洲不同地方的文化风景,可以窥见不同时期的历史表情。”
唯有理解局部才能想象整体。
《西洋景》前言(节选)
易丹
《西洋景》发布会现场
被耸人听闻的名头吸引,我有时会浏览一些网上流传的自媒体文字。这些文章或长或短,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向读者传播所谓欧洲文明和欧洲文化的“硬核”信息,气势逼人。与这些文字类似,更有诸多冠以“秒懂”“五分钟读懂”篇名的帖子,贩卖有关欧洲社会、文化、历史和文明的知识,顺比特管道汹涌而来,在各种流量平台上翻飞。
近十多年,国人走出国门,旅行目的地除了东南亚诸国和地区,最显眼的,当属隔在十个小时飞行航程之外的欧洲。从曾经10天欧洲15国游,到15天欧洲5国深度游,再到眼下一国之内诸种路线自驾游,中国旅客的足迹,几乎覆盖了欧洲所有知名景点。从20年前去欧洲做研究开始,我自己就见证了欧洲各大航空港内中国面孔逐渐增加,中文标识出现,以及免税店接受支付宝和微信结账的整个过程。欧洲旅游的热潮,带动巨大信息需求。对于那些试图首次前往,或再去欧洲游历的人来说,除了上网寻找各种景点美食攻略外,恶补一二欧洲知识,“秒懂”当地历史和文化,当然是必需的功课。
中国出现了一波空前的欧洲话语热潮,应该不是夸张。
在那些煞有介事或轻佻放浪的话语里,我们能读到多少真实的欧洲?至少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不多。各种说法,言之凿凿,都喜欢以一言以蔽之的概括,给欧洲范围内诸多国家和文化做出结论。这些结论,宏大而空洞,实际上几乎没有人文营养。
我也曾拜读过一位大红大紫的作者。他的书和言论,现在已经成为网红,以至于有人把他比做中国的文艺复兴式全才。拿到他一本涉及欧洲思想和艺术文化的著作,我刚读了第一章,就败了胃口。这位作者对古希腊的描述和判断,貌似高屋建瓴,却只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者希腊狂热的翻版。西方学者近些年已经解构的历史叙事神话,在他的文字里依然被奉为至宝。
当然不能责怪制造这些话语的人。他们并不是专职研究欧洲的学者,在他们和中国高校与机构的欧洲研究界之间,横亘着一堵学术之墙。那么,在学院高墙内,在学者们的讲课、著述和论文中,有关欧洲的讨论是否就抵达了真相,就避免了宏大而空洞的结论呢?
似乎也没有那么乐观。
曾经应邀去国内一所高校讲座,题目涉及欧洲文化。讲座开始后,我就针对欧洲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些常见套路和误区进行了解构。我告诉自己的听众,要说世界上哪个国家出版的欧洲文学史最多,恐怕当属中国。我们的很多大学,都开设有外国文学或西方文学课程,负责这些课程的教研室,一般都会编写自己的教材。外国文学也好,西方文学也罢,这些文学史的主要内容还是欧洲文学。然而,在欧洲内部,却很难看到以笼而统之面目出现的欧洲文学史。原因很简单,一部囊括欧洲各国文学在内的文学史,应该以什么语言作为文本载体?英语?法语?德语?还是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这是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
我继续介绍说,在欧洲学界内,有人怀疑是否有一个整体的、具备同一性的欧洲文化存在,因为欧洲各国有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不同文艺作品复杂而多样。有些学者甚至质疑,地理上是否有一个叫欧罗巴的“洲”存在,因为,现在的欧盟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欧洲,所谓欧罗巴“洲”,不过是挂在欧亚大陆边上,濒临大西洋那块不算太大的地方。
当然,如果俄罗斯算是欧洲国家的话,情况又会不一样:欧洲的东方边界线,就会刻在日俄之间有争议的南千岛群岛礁石上......
可以想见,学生们的反应有些惊愕。
讲座结束后,这个高校负责“欧洲文化”课程的老师开玩笑地对我说,你刚才的讲座吓了我一大跳,差点把我这学期的课都否定、把我的饭碗砸了。
事实上,讲座所提及的问题,只是众多例子之一二。在我读过的许多有关欧洲文化的论文和论著中,循传统而来的认知误区、由翻译不当导致的误读、基于意识形态框架而制造的误判,不在少数。这其中,也包括了我自己从事这项工作三十多年来曾经落入的陷阱。我意识到,与其去抱怨那些网络媒体关于欧洲文化的夸夸其谈,不如回过头来检讨学界都还没有厘清的认知混乱;与其去纠正学院外的业余爱好者对欧洲的误解,不如先把学院内一些根深蒂固的认知和阐释套路送去做核磁共振,看看它们是如何生成,又如何影响了我的视力和听力。
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动因。另一个附带动因,是想翻越学院派的高墙。身为人文学科的教师和研究者,我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不过,我又似乎无法把自己的视野完全限定在学术圈内。不论是提供知识,还是提供分析和批判知识的方法,我总以为,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不应该只针对那些CSSCI期刊的编辑和少量读者,那些学术论著的少量读者,甚至不应该只针对大学教室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从20世纪初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启蒙以来,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启蒙以来,中国学者、特别是西方学者在欧洲文化研究领域已经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改写了历史,改造了阐释,形成了许多新的认知。将这些新的材料和洞见,介绍给课堂里的学生,是一个高校教师理应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如果我能找到一条路径,跳出学院派的研究套路,避免学术操作的经典套话,将自己的工作成果传播给更多的人;如果在这个欧洲话语热得发烫的时代,居然会有学界外的读者,愿意突破“秒懂”的喧哗与骚动,花一点精力来深入认知欧洲的一些文化特点,那么,让这两种努力在一个地方相遇,岂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这是不是太过理想主义?这种努力是否能达到目标?我不知道。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探寻希腊人》:古希腊入门级权威解读,感受古希腊人的社会百态
元代遗珍重现,品永乐宫古建与壁画传世之美
法国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上演,拉开中法建交60周年庆祝帷幕
古希腊语通俗诗歌获新佐证
这种花唐代就开始流行了,曾流行于欧洲,可身世之谜至今未解......
栽培人类精神共和的玫瑰——欧洲也有“玉壶春”
沈阳故宫清宫戏曲文化展再现宫廷“梨园音韵”
玛丽·比尔德与古典学的未来
广州青年交响乐团欧洲巡演之旅 | 给人一种久违的触动
去故宫赏犍陀罗艺术珍宝
网址: 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建筑、宫廷读物与流行乐曲,带你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欧洲 http://www.pyqsh.com/newsview57617.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4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6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1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