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苏轼不写眉山荔枝 或受“居丧不赋诗”习俗影响

苏轼不写眉山荔枝 或受“居丧不赋诗”习俗影响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4年07月05日 07:11

苏轼不写眉山荔枝 或受“居丧不赋诗”习俗影响

7月4日,仲夏时节,眉山三苏祠的荔枝又红了。东南大学副教授李昕升在三苏祠的荔枝树下开启了“东坡大家讲”第二季。讲座结束后,李昕升与惠州市旅游协会副会长李好、三苏祠博物馆文博馆员翟晓楠展开对谈,共话苏轼的荔枝情缘。

东坡非常爱吃荔枝

初到惠州便品尝荔枝干

目前有一种说法,认为“日啖荔枝三百颗”这句诗源于苏轼听错了惠州方言,因为惠州人原本说的是“一啖荔枝三把火”。在现场,李好与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钟雪平分别用粤语、客家话朗诵了这一句话。不过李好认为,更大的可能是苏轼非常喜爱吃荔枝,因此他用“三百颗”来形容吃的荔枝非常多。

在宋朝,居住在荔枝产地以外的人们,能够吃到新鲜荔枝的机会并不多。那么苏轼第一次吃到新鲜荔枝是什么时候呢?现场嘉宾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李昕升认为,苏轼在到达岭南以前,并未吃到过荔枝鲜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中的“初食”究竟指的是当年“初食”,还是人生中第一次吃到鲜果,暂时无法确认。但是李昕升认为,可以肯定的是,这时苏轼吃荔枝的体验还不丰富。“苏轼到达惠州是公元1094年农历十月初二,那时候他吃到的应当是荔枝干。因此,《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中的‘初食’应当指的是初次吃到新鲜的荔枝。”李好补充道。

东坡频繁书写荔枝

既因为喜爱,也因为乡愁

苏轼一生写过多首荔枝诗词,在黄州、儋州、杭州、惠州等地都写过。但为何苏轼不写眉州荔枝呢?翟晓楠谈了自己的推测。宋代有一种丧葬习俗叫“居丧不赋诗”。在21岁参加科举考试之前,苏轼留下来的诗文较少。而后,他两次返回眉山,一次是因为母亲去世,一次是因为父亲去世。按照宋代的礼制规定,苏轼应当为父母守丧,每次27个月,一共是4年半的时间。苏轼未曾创作过关于眉山或是四川荔枝的诗歌的原因,或许就是受到“居丧不赋诗”习俗的影响。

苏轼书写了众多美食,例如黄州的鱼和笋。他还创造过美食,例如东坡肉、羊蝎子。在李好看来,与其他因“苦中作乐”创造出来的美食不同的是,对荔枝的书写是苏轼发自心底的喜爱。

而李昕升则认为,这些美食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苏轼书写这些食物,是对乡愁的慰藉。荔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离开眉州的时候,与好友一起种下了一棵荔枝树,很有可能他在岭南吃荔枝的时候,就想起了家乡这一棵荔枝树,想起了眉州。”在李昕升看来,这也是苏轼孜孜不倦地记录荔枝的一个情感基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苏轼不写眉山荔枝 或受“居丧不赋诗”习俗影响
30秒|苏轼有多爱惠州的荔枝?|东坡大家讲
全球“苏迷”和松鼠都惦记的这棵荔枝树熟了 7月4日开摘
苏轼如何完成“江湖”的诗意书写?
苏轼革新宋词的功与过
从眉山出发的苏东坡,度过了怎样的童年?
苏轼写诗创造出了42个成语,若你能说出5个,那你就是苏轼的铁杆粉丝
苏轼说“有味”
前后《赤壁赋》:苏轼的困惑与迷茫
清明答题挑战,感受苏东坡的哀思与豁达

网址: 苏轼不写眉山荔枝 或受“居丧不赋诗”习俗影响 http://www.pyqsh.com/newsview67535.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