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南京云锦申遗成功 15 周年,37位口述者打开尘封记忆

南京云锦申遗成功 15 周年,37位口述者打开尘封记忆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4年07月09日 16:52

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经历八年的申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南京云锦博物馆已在云锦保护传承的道路上走过了十五年。

在今年江苏书展上,高级工艺美术师、南京云锦研究所原副所长、南京云锦博物馆首任馆长张玉英携《南京云锦口述记忆》和多幅云锦作品亮相江苏书展现场,一起来瞧瞧。

南京云锦是一支绵延千年的金陵文脉,它浓缩了中国织锦的精华,集历代织锦工艺技术之大成,因其绚丽多姿,灿若云霞而得名。南京云锦居中国三大名锦(云锦、宋锦、蜀锦)之首,素有“中华一绝”和“世界瑰宝”之美誉。

在中国古代的丝织品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南京云锦是在继承历代织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因宛若天上的云霞而得名。南京丝织业的发展与北方技术工匠的南迁密切相关,南京云锦的正式发端,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东晋权臣刘裕在南京城南秦淮河畔斗场寺附近设置锦署,专门管理和从事锦缎的生产,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官办织锦机构,从此南京织锦业登上了历史舞台。

南京云锦有元、明、清三朝700多年为皇室服务的历史,特别是明、清两代生产的云锦衣袍官服,用料之珍贵、织造之精美登峰造极。

南京云锦传统工艺十分独特,它用提花木机织造,织造时由上、下两人配合操作,一天仅能织出五厘米左右,故有“寸锦寸金”之称。织造材料由真金线、真银线、蚕丝线及各种鸟兽羽毛线等构成。南京云锦有“织金”“库锦”“库缎”“妆花”等优秀的传世品种。其中“妆花”的织造技艺最为复杂,是明代织锦业中的一个重要创造。

南京云锦花纹配色多达五六十种,纹样层次感极强,这种利用“通经断纬”“挖花妆彩”的织造工艺来完成的品种,是一般丝织品所不能企及的。直到现在,现代机器仍然无法替代这种手工工艺。南京云锦一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代代相传,其生产工艺更是成为中国丝织史上的“活化石”。2009年9月,“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月8日下午,《南京云锦口述记忆》发布。为了编纂这部《南京云锦口述记忆》,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耗时6年,采访了37位“云锦人”。他们当中有技艺传承人、技艺创新人,还有云锦织造从业人员,通过口述访谈,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学艺过程等内容,从民间口述记忆中去挖掘故事,保留了与南京云锦相关的第一手资料。

发布会现场,作为《南京云锦口述记忆》受访者之一,张玉英动情地向书友们推荐:“这本书独特之处就是它反映的是他们所有‘云锦人’独特的这种成长经历,给了他们一个发声的机会。我在采访的过程中他们非常让我感动,就是他们身上的匠人匠心,很多的传承人他们一干就是一辈子。”

《南京云锦口述记忆》是有关南京云锦人集体记忆的首部口述史志作品,全书约20万字、200余幅图照和10分钟的人物采访视频。主体内容分为传承篇、申遗篇、发展篇3个部分,包括“复织云锦龙袍料第一人——王道惠”“推陈出新的元老匠人——朱守茹”等37人的口述采访,其中受访者张道一已是年过九旬的耄耋老人。通过访谈,将已尘封的有关云锦的历史记忆一页一页地呈现出来,使有价值的个人记忆汇成一个民族的精神宝藏,从而生动地展现出南京云锦由衰落而逐渐走向兴盛的历史发展脉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南京云锦博物馆举办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南京云锦艺术生活主题展开展
当“文化”成为流量密码,最大赢家竟是申遗成功1周年的茶叶
北京人艺第二任院长刘锦云因病离世,《永定门里》成遗作
留住乡愁记忆 打开交流窗口
紫金小剧场 | 《民生巷11号——之二》:三个“国庆”述说老城南人的南京记忆
8部非遗影像作品获奖 首届“锦华奖”颁奖大会圆满闭幕
昆曲《浮生六记》首次进京演出,梅花奖获得者呈现“南昆风度”
翻译家杨苡遗嘱公开:将南京一套面积74.82平方米的房产馈赠给南京市作协
剧作家锦云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人艺召开,冯远征、濮存昕等出席

网址: 南京云锦申遗成功 15 周年,37位口述者打开尘封记忆 http://www.pyqsh.com/newsview67895.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