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苏轼另外一首中秋词,想象力超越《水调歌头》,同样也是千古名篇

苏轼另外一首中秋词,想象力超越《水调歌头》,同样也是千古名篇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4年08月20日 01:4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最出名的“中秋词”,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在中秋夜思念亲人的场景。全词行文风格飘逸,格调高雅,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之冠”。

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评价此词时说道:“《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常言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大概一个作者想要创作出传世名篇,也得讲究一些机缘。所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问世之后,就连苏轼本人,都无法再写出超越它的作品。

在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苏轼虽然一直遭到朝中新党的排挤,但是胸中的报国热情正盛,因此他尽管向往天宫的生活,但是还是更加留恋人间。

然而,在公元1082年被贬谪黄州,当苏轼提笔写下《念奴娇·中秋》的时候,他的心中就只剩下“奔月”的志向了。

《念奴娇·中秋》赏析

《念奴娇·中秋》——北宋·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白话翻译:

站在高楼上眺望远方,只见长空万里,没有一片云影。一轮明月自天外飞来,清光带来的凉意,浸透了整个碧空。

天上玉宇琼楼,仙人乘坐着鸾鸟来来去去,人好像置身在清凉的国度。俯身下看人寰,江山依旧如画,远望故乡,恰在一片朦胧的轻烟里,树影根根分明。

我醉酒后跳起了舞蹈,拍手大声地唱歌,举起酒杯邀请明月对饮,喝着喝着,坐中就变成了三个人。借着酒劲,在风霜雨露中徘徊起舞,很快就忘记了今夕是什么日子。

只想乘着风,潇洒地飞上天去,也不必骑着大鹏鸟张开的羽翼。只要在水晶宫里,吹断李牟的横笛,便可以化成蛟龙飞升而去。

苏轼这首词,上阕是在写他自己想象中的天宫生活。从登上高楼,眺望天边开始,他展开了对神仙生活的想象。当时他正在高楼上赏月,一轮明月,突然自天空中朝他飞过来。

这样的场景,让人想起《崂山道士》中,仙人用白纸剪月亮的场景,是带着些许“修仙”者的幻想的。“桂魄飞来”,清冷的月光浸透了整个秋天的碧空,于是天宫就变成了一个“清凉国”。

仙人们在这个国度里,乘坐着大鸾鸟,飞来飞去,真是潇洒自在。站在天宫的高处向人间望去,江山秀美如画;远望家乡,烟雾缭绕,树影分明。

这里的“乘鸾”,出自《列仙传》。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嫁给了萧史,二人乘着鸾鸟飞升成仙,所以“乘鸾”就是指成仙。

“望中烟雨历历”化用唐人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都是写一个人飞升成仙之后,回看自己的来路。只不过一个人是乘黄鹤,一个是乘大鸾。

崔颢写《黄鹤楼》,想要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受,苏轼把它化用到这首词上阕的末尾,意思也差不多。

词的下阕主要写作者在人间借酒浇愁,徘徊在风雨中“佯狂真哀”的人生状态。这里他直接套用李白《月下独酌》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只是把“人”改成“客”,意思不变。

李白写《月下独酌》的时候,正是失意潦倒之日,苏轼在词的下阕里承接上阕,借之描写自己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苏轼想要找一个伙伴,向对方倾诉自己的痛苦,但是找不到,只能“举杯邀明月”。一个人孤独得太久了,慢慢对周围的事感到麻木了,渐渐就忘记了“今夕是何夕”。

词人这么写,其实说明他根本就没有忘记“今夕是何夕”,因为今夕正是人间的“中秋节”。本来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可是他没有办法和亲人团圆。

于是苏轼开始想办法逃避,他想到飞到向往中的天宫去,到那个玉宇琼楼的“清凉国”,再低下头来俯视人间。于是接下来,他就开始思索飞升成仙的途径。

李白曾经写诗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所以骑着庄子笔下的那一只翼垂云天的大鹏,肯定就能飞升。

但是苏轼又想到,何必一定要舍近求远,去找大鹏呢?不如去水晶宫找,找龙王借那一只李牟的神笛,把笛子吹断了,就可以化龙而去了,这说的是《国史补·李舟著笛记》中的传说。

相传有一个叫李牟的人,是“天下第一吹笛高手”。有一回,别人送了他一根很好的笛子,于是他在一个明月之夜,坐在海边的小船上吹笛。

吹了一会儿,岸上忽然来了一个黑衣少年,请求登舟来听他演奏。李牟把黑衣少年请到船上,二人聊了一会儿天,黑衣少年向他借笛子来试吹,李牟欣然同意。

少年接过笛子运气一吹,忽然雷电交加,风雨大作。李牟惊讶地看着他,还来不及说话,对方又开始吹笛子了,结果这一下就把天空吹裂了一道口子。

少年立刻化龙飞天而去,只在舟中留下了一根断成两截的竹笛。原来这位黑衣少年本是江中的一头蛟精,他只等着这神笛的声音帮自己打开天门,好飞升成仙呢!

大概苏轼认为黑蛟精,最后化成了龙身,变成了龙王。而他又刚好在江边喝醉了酒,跳江去到“水晶宫”,借龙王的竹笛来吹一吹,不就成仙了吗?

其实从这里看得出来,苏轼在初贬黄州最痛苦的那段日子里,可能产生过求死的念头。后来他因为生病在家里久不出门,还被人误传过死讯。

结语

被贬黄州前后的苏轼,对待政治的热情是完全不同的。

在“乌台诗案”爆发以前,苏轼虽然向往佛道学家的清闲生活,但是也还是放不下仕途。所以他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但是到了《念奴娇·中秋》里面,苏轼已经不再提“高处不胜寒”了,反而是一心一意要去到他心里想到的那个“清凉国”。

单论词中的浪漫想象力,其实《念奴娇·中秋》这首词,还是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上的。

但是《念奴娇·中秋》这首词大量套用、化用前人,甚至是自己的名句,且主题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倾向,因此人们在选择“中秋词”时,还是更加喜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苏轼另外一首中秋词,想象力超越《水调歌头》,同样也是千古名篇
一场跨越近千年时空的对话 当歌手谭咏麟遇到“词作者”苏轼
苏轼革新宋词的功与过
当代人如何从苏轼的贬谪生活中获取力量?观众:他具有超越痛苦的智慧|东坡大家讲
【古诗词鉴赏】宋代词人苏轼《​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赏析
【古诗词鉴赏】宋代词人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词赏析
【品味古诗词】苏轼笔下的秋天,写尽人生百味!
宣讲家文稿:千古风流看苏轼
【古诗词鉴赏】宋代词人苏轼《定风波·重阳》词赏析
苏轼笔下最豁达的4首诗词:遇到逆境时,一定能在其中找到力量

网址: 苏轼另外一首中秋词,想象力超越《水调歌头》,同样也是千古名篇 http://www.pyqsh.com/newsview74820.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