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学者眼中的“文学影视化”:改编名著,无论成败都有贡献

学者眼中的“文学影视化”:改编名著,无论成败都有贡献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4年08月21日 23:12

极目新闻首席记者 戎钰

去年暑期档电影《长安三万里》的风靡神州,验证了当代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亲近与热情回应,因此,不少业内人士都看好今年暑期档上映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期待该片能带动“全民重读《红楼梦》”的风潮。

但遗憾的是,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上映近一周来,不仅票房不足500万元,口碑方面也遭遇重创,成为胡玫导演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

文学名著如何借助影视艺术走进年轻观众内心?8月21日,极目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委员会名誉主任、古代文学研究专家陈文新教授。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剧照

《红楼梦》很多内容没法“演”出来

陈文新教授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目前还没看过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所以无法针对这部作品的改编细节、导演水平等进行讨论,但根据他的经验,文学名著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需要经受两方面的考验。

“一是如何与原著衔接,一是如何与观众衔接。所有的观众,无论是通过‘碎片化阅读’,还是通过原著阅读,都对文学名著有了自己的印象。一部好的影视作品,既要与这种印象相吻合,又要适度‘敲打’这种印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陈文新教授坚定认为,对于那些把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应当尊重他们的劳动和付出,“无论成败,他们都各有贡献。”

陈文新教授曾经点评:《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最“难读”的一本,同样,他也认为,在他所看过的根据中国“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央视版连续剧《三国演义》《西游记》很好,《水浒传》《红楼梦》则逊色一些,“原因不在于编导,也不在于演员,而是由于文本特性的不同。”

陈文新教授分析,《三国演义》《西游记》皆以故事见长,“写出来的,通常也可以演出来,改编起来较为容易。”但《红楼梦》和《水浒传》在故事之外,有许多微妙而深刻的内容,只能靠文字表达,而没法演出来,或者演出来之后味道就变了,“像鲁智深、贾宝玉、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在小说里韵味无穷,演出来之后,韵味就少了很多。”

《红楼梦》的写法“拦”住很多读者

虽然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没能带动“重读红楼”热,但陈文新教授认为,任何时候,重读文学名著都有其价值。对于很多网友反映的“《红楼梦》很难读进去、看了无数次都没读完”问题,陈文新教授也常有耳闻,他认为这源于部分现代读者不大适应《红楼梦》的写法。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剧照

“胡适、茅盾都曾批评《红楼梦》缺少一以贯之的主线。胡适说:《红楼梦》‘虽然拿一家的历史做布局,不至十分散漫,但结构仍旧是很松的’‘这里开一个菊花诗社,那里开一个秋海棠诗社;今回老太太做生日,下回薛姑娘做生日……翻来覆去,实在有点讨厌’。”据陈文新教授介绍,1934年,茅盾曾将《红楼梦》删减为《节本红楼梦》,把他所认为的主线之外的内容尽量删去,大约删去了全书五分之二的比重,包括“通灵宝玉”“木石姻缘”“金玉姻缘”“警幻仙境”等“神话”,以及“太虚幻境”里的“金陵十二钗”正副册、“红楼梦新曲”十二支等,“只有贾宝玉口里衔来的那块玉,因为全书中屡屡提及,好像是一根筋,割了就不成样子,只得让它留着。”陈文新教授曾做过小范围读者调查,有两人明确表示不喜欢读开头五回。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海报

在陈文新教授看来,部分读者不适应《红楼梦》的写法,是因为读惯了近代以来有一条明晰主线的欧洲小说,“要调整这种阅读习惯,需要对中国古代的小说传统有一些认知。从结构的角度看,没有前五回,《红楼梦》就不是一部完整的小说。”

陈文新教授分享了中国小说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许多作者不约而同地重视“楔子”的作用,力图使它笼罩全局,能够包括全书的主要轮廓,“不只是长篇小说如此,短篇的宋元话本的‘入话’,也常具备这种性质。《红楼梦》的前五回正是为了笼罩全局而设计的,不但要完整地读,而且要深入体会。”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海报

别把古代文学当做博物馆展品

在人们逐渐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当下,如何才能沉下心“啃”一些“大部头”?

面对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陈文新教授淡然表示,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碎片化阅读”,“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知识都是在‘碎片化阅读’中积累起来的。一个人不可能‘啃’完所有的大部头,没这个精力,也没这个必要。”

陈文新教授强调,每个人都必须完整地“啃”完几部大部头,否则,对于文明、文化和经典的理解,就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他这里所说的“啃”,不是指从头到尾读完一遍,而是从不同角度读好多次,“北宋苏轼说,好的作品要分多次来读。比如,第一次读字面意思,第二次理解内涵,第三次专看表达,第四次琢磨典故……这就是‘啃’。‘啃’过几部经典,才有可能升华出不同寻常的气象。”

陈文新教授在采访中表示,长篇白话小说能够完整地表达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内心世界,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文体,“曹雪芹并非为了利益而写《红楼梦》,而是为了表达他内心深处最想表达的东西。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提高阅读的兴趣。”

陈文新教授建议年轻读者,不要把古代作品当作博物馆的展品来看,应该把它当作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参照我们的感受,来体会其中哪些是跟我们的生活不一样的,哪些是和我们的状况可以产生呼应关系的。这样的互动,可以激发出新鲜感和阅读的兴趣。”

(图片来源:影视剧官方公开资料)

(来源:极目新闻)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学者眼中的“文学影视化”:改编名著,无论成败都有贡献
西部文学刊物影视改编联盟成立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渐趋精品化(文化市场新观察)
迎接世界读书日,广州大剧院将展演文学名著改编舞台作品
鲐背学者张文勋:“治学与做人,都是由‘博’返‘约’”
汇集中文学科历史上知名学者 《暨南中文名家文丛》发布
继粤剧、影视剧改编后,茅奖作品《白门柳》再获外文翻译青睐
金鸡电影论坛·文学论坛举办,尹力高群书等电影人畅谈电影与文学的交融之旅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12年间推出450种
如何为哲学“去中心化”:西方以外的思想资源可以为哲学贡献什么?

网址: 学者眼中的“文学影视化”:改编名著,无论成败都有贡献 http://www.pyqsh.com/newsview75486.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