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生活 《三国演义》到底是不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大师带你读懂它

《三国演义》到底是不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大师带你读懂它

来源:朋友圈生活 时间:2024年09月19日 15:09

对于“三国”,各种各样的说法、看法都有,流连于历史和演义之间,更多的时候也难免会感到或多或少的困惑。比如,到底谁是正统?为什么对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会有那么多的争议?三国之间,尤其是蜀和吴之间,为什么既有联合的时候,却也有冲突的时候,甚至严重到了打得不可开交的程度?凡此种种,倘若单纯地是小说中的问题,那就简单多了;但历史上也的确大致如此,只不过有时没有小说中那么矛盾集中、高潮迭起罢了。但要想读懂读透《三国演义》,这些问题就注定会时不时萦绕在脑海里,不管有没有答案,都想要探讨一番,今天我们一起看董每戡先生说三国...

《三国演义》的作者虽以蜀汉为正统编撰这部书,曹魏毕竟是正面的敌对阵营,因此不能只依照刘备的一生事迹来叙述,须处处也依照曹操的一生事迹来顺序下去,因为后来的统一局面也是由曹魏这边发展完成的,在反映历史真实这一点说,仍然不能把曹魏完全变成处于从属地位,所以仍相对地叙述下去。

这里我先谈曹魏方面。这方面固是由头叙到尾,主要的却以曹操的死为界,占全书的三分之二(自第一回至第七十八回)。依照曹操一生的三个时期为区分来写:

曹操的第一阶段是讨十常侍和董卓之乱,以董卓之死结束了这一阶段(自第二回至第九回)。作者在这一阶段写出什么历史真实呢?主要的是写曹操如何联合当时的大、中、小地主——士族和非士族出身的人士跟擅权专政的宦官和董卓做斗争。

第二阶段是由李傕、郭汜之乱起到官渡之战止(自第十回至第三十回)。这一阶段是曹操后半生事业的根源,主要是联合与自己差不多的中、小士族和非士族出身者跟大士族如“四世三公”的袁本初之类人物做斗争,就在这里显出了曹操的进步性。

第三阶段是群雄割据相互混战的时期(自第三十一回至第七十八回),这阶段主要是写曹操居高临下地跟蜀、吴斗争,为后来“三国归晋”打下了基础,开辟了甚至于铺平了道路。罗贯中虽然依照预定计划很有效地打击了曹操的种种劣点,但也不敢完全抹杀他的另一面——比较好的行为,立场明确,倾向性极强,然而不违背历史真实,这便是罗贯中的高明之处,值得我们学习的。

自然,原是要以蜀汉为主,写这方面应该是主要的,所以这位大手笔的神通还是在这方面施展,突出的动人的场面都为蜀汉而安排而展现。《三国演义》的不朽全在于此,这得归功于作者把主次、轻重掌握得正确,要不然,是无法做到这样生动有力的。

为了明确起见,我也试为划分一下阶段:

当然以刘备的一生为主,他是主将。刘备的一生的转折点是联吴攻魏获得大胜利的“赤壁之战”,战前是东奔西走,一无所成;战后顺手取得荆、襄数郡为根据地,以闪电式的手段,发展到四川,成立了独立的王国,而他一生最主要的活动则是由三顾茅庐起到白帝城托孤止(自第三十七回至第八十五回)。然而罗贯中在这里特显神通,在保持结构的完整性之外来个重点突出,就以指挥军事、内政、外交的诸葛亮为重点,竟聚精会神地用近七十回书(自第三十七回至第一百零三回)写成了《诸葛亮传》。

有人说没有把刘备写好也是因此,我是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的,我以为写诸葛亮的才能,至少可以附随地显出刘备的优点——“知人善任”。倘使刘备没有这个优点,诸葛亮纵有天大的本领也无能展其所长,而刘备的后半生事业也不会完成得那么好;况且在“赤壁之战”以前已经摹写过刘备的品性行为,如“北海救孔融”“义不受徐州”“闻雷失箸”“携民渡江”等等正面描写,倘接下去还用这样的手法,就落入俗套,所以一变而侧重写诸葛;同时,如果不这样写,蜀汉在刘备死后的后半期就无法处理得好,会变成虎头蛇尾,前紧后松。

虽说后半段已经是三国鼎立的尾声,却为时并不短暂,所以还用大力来写出“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及“九伐中原”等重要而热闹的场面,而这恰好又是《诸葛亮传》方面的重要关目,也是正面刻画一代名臣诸葛亮实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有名的诺言的情况。写诸葛亮、姜维都那么忠心耿耿地为蜀汉服务到底,令人感动而受到了教育。同样地,和蜀汉的后半期一样,曹操死后的魏方一切活动,也是曹魏的余波,自司马氏掌权起直到晋统一天下止又可说是三国的总结部分,在这部分中着重写曹魏的邪恶行为结果受到司马氏以同样的手段对付他的子孙(第一百一十九回《再受禅依样画葫芦》),曹魏得到应得的报复。

《三国演义》全书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便是《三国演义》的本质所在,这本质就是写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内部矛盾。

第一阶段是写大、中、小士族和非士族人士跟宦官外戚之间的矛盾;这一阶段,虽有农民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而起义的黄巾军和统治集团予以残酷的镇压这个事实被揭露,但只作为本书的引子来处理,主要的是写大、中、小士族和非士族人士联合集团跟十常侍和外戚的斗争,而这个斗争在董卓入洛阳、曹操避董卓的刀锋而逃出洛阳后就告结束(第一回至第四回)。

第二阶段是写中、小士族和非士族人士联合跟大士族之间的矛盾,这阶段的情况比较复杂,用以叙述的回数也比较多(至少是第五回至第三十一回都是写这方面的),以灭董卓、败二袁结束。

第三阶段是写军阀和军阀之间的矛盾,由三国逐渐形成至三国归晋止(自第三十二回至第一百二十回),其中尤以赤壁大战前后(第四十三回)至《陨大星汉丞相归天》(第一百零四回)为最中心的部分。也就是这三个阶段的矛盾造成了无数次的武装斗争,作者把这些武装斗争写得十分火爆,也附带地反映了当时人民在水深火热中渴望统一的情况,但作者并不像自然主义者那样摄影记录式地处理矛盾,选定以汉为正,以魏为反,紧紧地抓住这个意念来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它的本质。

《三国演义》真实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当时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各种现象,这是《三国演义》一书的目的。但这些复杂的矛盾,这些纷繁的现象,都由“兴汉灭魏”这一条线索把它贯串起来,颂扬刘备集团,反对曹操集团,是因此之故。照理,孙权是可以不为这个思想服务,而事实上也不为这个思想服务的,可是作者也把他拉到这方面来,统一在这个思想下面,因为孙权毕竟是汉臣,所以诸葛亮舌战群儒时也以兴汉灭魏这个在当时起号召作用的幌子来说东吴,认为曹操无父无君,若臣事曹操也是无父无君,显然作者是看重这一点的。

其实,当时的三大政治集团都各为自己的集团利益打算,才引出那么复杂那么尖锐的矛盾,何尝真的把汉室放在心上?就是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也不过是借用这个在当时是冠冕堂皇的幌子罢了。因为东汉末年汉室已腐朽不堪,崩溃在即,只是在当时希望出现统一局面的人民心理上对汉皇朝还存在着幻想,所以曹操不敢明目张胆地推翻汉皇朝,只敢挟天子以自重;曹丕敢于那样做,却也还要耍受禅的把戏,这些都足以说明汉室尽管不行,当时人民还是尊重汉室的,曹操父子所惧的不是孙、刘两个政治集团,真正怕的还是当时中国的人民,只好耍花样,弄玄虚。那么,刘备以原本宗室的身份打着兴汉灭魏的旗帜,自然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巨大的号召力量。

就因为这样,罗贯中也拿它来作为《三国演义》一书贯串封建社会内部矛盾斗争的线索,这样地写演义,不只可以使结构情节的脉络分明,而且也符合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三国演义》的影响所以能深入历代的人心,为历代人民所热爱。

正文/董每戡

图片/侵删

《三国演义》试论

董每戡 |著

北京出版社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三国演义》到底是不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大师带你读懂它
赵云战典韦,正史中谁更厉害?罗贯中《三国演义》里到底在捧谁
虚构,科幻与女性主义……文学是如何介入现实的?
对谈|虚构不是现实的反面,而是通过另外的角度去描绘现实
原创《三国演义》中与历史不符的另外20个事件,你知道多少?
四大名著本没有《红楼梦》,它把哪本书挤掉了?答案你可能想不到
张三丰武功绝顶,为何会被刚相偷袭成功?你看李秋水打虚竹就懂了
双雪涛×班宇:还是期待大家能够热爱虚构
梳理近三千年中国散文史 让你读懂文学根脉正宗
倪湛舸谈《莫须有》、小说的实证以及历史的虚构

网址: 《三国演义》到底是不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大师带你读懂它 http://www.pyqsh.com/newsview79322.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日常

推荐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