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去修摩托,值吗?
原标题:博士毕业去修摩托,值吗?
文 | 袁长庚,人类学学者
来源 | 看理想App《工作与人生》
这个夏天,大半个中国都在经历罕见的酷热天气。与此同时,在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新冠疫情等多重要素的冲击之下,对于2022届的毕业生而言,这可能是一个有些寒意的就业季。
这一热一冷的冲击,对于身在高校的老师和同学而言,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大学老师日常面对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大概就是同学们对未来出路的咨询。我以前在一所理工类大学教书,课上的还不算坏,于是就有很多理科同学来找我,表示说想去读一个文科的研究生。
面对这样的情形,我的第一反应一般是劝退。据我了解,很多在综合类甚至是文科类院校的同行们的选择跟我大概是一样的。换句话说,“劝退”现在已经基本上成为一种职业伦理,如果哪个老师上来就画大饼、打鸡血,鼓励你义无反顾走上“为往圣继绝学”的道路,大家反倒会觉得有问题。
这是因为当下学院内的所谓“培养”,很多时候未必能真正产生益处,但是却容易让人在不经意间形成某种错误的认识和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多数人可以顺利地拿到一纸文凭,可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很多内耗、伤害和误判,会隐蔽地跟随你进入下面的人生旅途。
简单说吧,大家在收获学位的同时,可能也需要承受某种损耗,而你凭借学位优势获得的有利条件,或许在入职后就会被事实上已经发生的损耗所抵消。所谓“继续读书”这个出路,是否一定会产生正向的效应,在当下的环境下是大可以打个问号的。
我想,老师们的意思也很简单:如果继续在学院内深造跟真正获得人生竞争上的优势之间存在固有的结构性的矛盾,那么就必须要把“劝退”的动作做足才行。
01.
捍卫体力劳动的尊严,
延展对工作的想象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马修·克劳福德的书《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随着我自己在所谓读书做学问这条路上越走越深,又做了很多年老师,我越发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最早我只是把它当成是很有洞见的一家之言,最近几年我反倒觉得它构成了对当下某种困境的根本刺激。
但是正如作者在这本书最后所讲的那样,改变我们认识上的惯性并不容易,至少需要一场平静但深刻的变革。不过,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当我们无力对抗外力的时候,或许自我认知和自我状态上的调整,尤其是能够跟行动产生有机关联的调整,是我们普通人唯一可行的选择。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书名比较长,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接下来就简称《修理店》。这本书中译本封底的上架指导写的是:企业管理。这其实是有点讽刺的。克劳福德在这本书里毫不留情地质疑和挑衅了类似经理人、团队建设、创意工作这样的现象,他对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企业管理文化有很多相当直白的反对。
提醒大家注意,这本书不是波西格那本名气更大一点的《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但是这本书的英文标题里有个词,Soulcraft,直译过来就是“灵魂技艺”,克劳福德所关切的问题跟波西格有重叠之处,这两本“摩托车”书籍形成了很有意思的对照,它们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回答了相类似的问题。
或许有朋友会觉得,这种贩卖所谓“灵魂技艺”的书,难道不是“成功学”的另类翻版吗?这一点正是我想要推荐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克劳福德和他的摩托车修理店,恰好构成了对流行的各个版本的成功学的否定,而且这种否定绝非一时义愤。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在不到三十页的篇幅里,你会接连遭遇亚历山大·科耶夫、汉娜·阿伦特和理查德·桑内特以及其他一系列非常具体的学者和著作。在这本书里,你会经常看见马克思、海德格尔和亚里士多德现身。需要说明的是,这可不是作者随手从《名人名言》上抄来一两句话。整本书的论证细密而流畅,作者援引的案例、理论非常有机地嵌入其中。
我们不难发现克劳福德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写作者、思想者。他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读了物理学本科,后来又在芝加哥大学拿到哲学博士学位,专攻古希腊政治思想。他还曾经是芝加哥大学大名鼎鼎的社会思想委员会的研究助理,办公室隔壁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
可就是这样一个学术履历闪闪发光的佼佼者,博士毕业在某家智库里工作了五个月之后就辞职开了自己的摩托车修理店。
从这个意义上说,克劳福德没有“劝退”,而是身体力行地从某种大家都认为理应如此的“学术轨道”上撤退,而且这一退就退到了修理摩托车这条路上。我们在之前的节目中提到过“名校研究生竞聘保洁工人”这样的案例,如果说这种新闻背后还带着一些“大环境形势严峻”等看似迫不得已的压力,那么克劳福德的人生选择则更加主动、更加激进。
这种人生选择过程中的张力构成了我们理解《修理店》一书的背景。但是就我自己的阅读经验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与“名校博士转行修摩托”的噱头没什么关联。可能大多数书店会把这本书摆放在“励志”或“自我提升”之类的区域。但是它的流畅、明晰和鲜明的个人色彩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掩饰了它的深度和尖锐。
如克劳福德自己在中文版前言中所说,他真正想聊的是“生命”。我在阅读时,有时会不禁想起古希腊赫西俄德的诗篇《工作与时日》,在对日常经验的反思背后,锋芒所指是如何理解人的特殊性。
在各种版本的成功学都在变着花样劝说人们如何以精明安全的方式实现人生效益最大化的时候,克劳福德颇有些迎难而上地重述人所独有的价值、优雅。这本并不算厚的书,好像是他在修理店里日常摆弄的升降机、切割机一样,看似笨拙,但却有难以被人忽视的尊严和力量。
如果大家在网络上搜索,会发现克劳福德做过一系列演讲,主题就是捍卫体力劳动的尊严。我们理解这个人、这本书,也要从这个基本的矛盾入手:为什么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无论双方在收入待遇和工作体验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似性,但在象征性的价值体系当中,前者总是会被贴上不体面的标签?
我在书单节目中曾经多次提出,我们对于工作的想象和判断,之所以需要反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事实经验层面可能缺乏足够的认知。体脑劳动的对立由来已久,我们的先贤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判断。
如果说在传统社会,因为文字是一种稀缺能力,脑力劳动的优越性有其自身道理,那么为何进入现代之后,有时哪怕体力劳动者收入并不输给脑力劳动者,但是也仍然被认定是粗鄙的工种?克劳福德简单追溯了资本主义工作演变的历程,提醒我们注意, 在体力劳动当中并不缺乏思考、判断,并不缺少创造性。
就像我之前提到过的那样,一个优秀的保洁工人,需要有非常全面的能力,而且每时每刻都要针对不同的现实状况做出调整。他们和大多数白领工作的区别可能只在于很少依靠语言的呈现和渲染。
02.
从身心二元论到流水线,
被“分割”的劳动者
克劳福德对于体力劳动特点和价值的提倡,有深刻的哲学依据。在很多哲学传统,比如我们上面列出的劳力劳心的对立当中,身心是被割裂的二元状态,它们认为心灵或大脑是一个相对独立运作的单元,负责将纷乱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抽象思考,总结出规律或真理,以此来贴近世界的本源。在这样的哲学系统当中,身体是被排除在认知过程之外的。
无论是眼耳鼻舌这样的感知,还是身体内翻滚的欲望,都被认为是通向真理的障碍,是需要控制甚至排除的。在东西方思想传统中,此类身心二元的模式都曾长期占有主导地位。在西方哲学传统里,尼采是质疑这种二分法的起点。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现象学哲学的发展,人的存在,人如何形成对世界的认知,才渐渐开始容纳身体的面向。
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过一个概念,handiness,有人翻译为“趁手性”。大意是说,人类的存在就好像是荒野求生,我们总是本能地去寻找手边能用的东西,这边敲敲那边打打,这个走向“世界”的过程是身心统一的。
事实上,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人类向来都是身心合一地认识这个世界。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劳作也是如此。这些年来,“工匠精神”变成一个很流行且很有正面意义的讲法,但是在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匠”不是一个正面评价。人们认为大多数匠人是因循守旧鼠目寸光的,他们死死地抱着自己的那点技能换取衣食。
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概不会知道,即便是非常普通的匠人,也要时刻根据材质、需求和各种外部限制条件去做出回应。这种回应当中既包含着经验的累积,也包含非常精致的身体技术。
克劳福德认为,体脑对立虽然历史悠久,但它在二十世纪被空前强化了,实现这种强化的手段恰恰是人类社会对“工作”的想象和设定所发生的变化。
我们在此前的节目中提到过“福特主义”、“泰勒制”这样的名词,其实它指的就是二十世纪初期以“流水线”为代表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我们在讨论《制造同意》的时候曾经介绍过,在工厂的车间内部,比较理想的状态是随着工人生产技能的提升,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广泛地参与或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多个环节。
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人是随着工作而不断成长的。但是当标准化流水线出现之后,雇主对劳动者的限制就在于,后者甚至已经算不得一个完整的“人”,我出钱购买的就是你的左手和右手一起把一个简单的按压动作重复六千次。 工作本身服从于一个外在的“生产过程”,遵循的标准是“成本控制”。
这样一种设定,其背后的逻辑肢解了“人”的可能性。克劳福德指出,流水线逻辑其实在白领工作领域当中也大行其道,大多数所谓文职,根本也不是什么管理者或者决策者,有的只是办事员,他们只负责完成流程中一个微小的部分。
流水线的理想是把绝大多数工作一厢情愿地拆解为若干最小单元,而各个单元的难度被降至最低,只要有基本劳动能力的人都可以做。流水线建立之后,体力劳动就跟“重复”“低技术含量”绑定在一起,相应的,白领工作被认为需要更高的教育门槛和更高的知识技能。
但正像是克劳福德所指出的那样,白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逐渐接受了流水线概念,只是在形式上似乎没有那么极端,白领工人在今天所完成的也只是若干环节上的指定动作。这一点格雷伯也曾经指出过。
于是乎,从体脑对立出发,经由资本主义在效率和利润旗号之下的扭曲,人类的工作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工作实际上已经不再需要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我们只需要某些技能甚至某几个动作。所谓“专业化”也罢,所谓“各司其职”也罢,工作不再是对人的培养,而是某种即插即用式的想象。
今天绝大多数人已经很难奢望工作本身能够持续且稳定地提供人生意义。这种萎缩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述人与工作关系的变化。很多朋友在对节目的讨论中都提到了前段时间流行的美剧《人生切割术》。
没错,当下工作对人的理想状态就是“切割”,但是 真正切割的并不止工作和生活这一组对立,而是我们在工作状态下向更为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为了实现生产过程的“稳定”,我们要斩断人向外攀缘的意向,让人定型在一个可控的状态。
克劳福德认为,面对这样根本性的、似乎无可逆转的扭曲,“工匠”成为难得的对立面。
我很推荐大家首先去读一下《修理店》第五章结尾部分,作者对自己修理一台老式本田摩托车的记录。这个故事发生在他辞去智库工作自己独立从事摩托车修理之后。在这段细节完整的故事当中,浓缩了克劳福德看重体力劳动、工匠精神的一些核心要素。
比如,面对这样一台老旧到近乎报废的摩托车,如果你去销售商那里咨询,得到的建议往往是“扔了吧”。与其花钱费时请人修理,还不如直接买一台新的,剩下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或去“创造新的价值”。这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消费主义的逻辑。但是在一个工匠看来,我对这个世界的掌控感,甚至我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有时就体现为我对“修车”这件事的坚持。
克劳福德甚至在这里引入了一小段哲学讨论:所谓“主体性”,很大程度上源于跟外部限制力量之间微妙的角力。把车修好这件事,既无关于省钱,也不是我需要打发时间,而是在通向修理这台蛮驴似的机器的过程中,通过非常细致的判断和高强度的劳动,我重新获得了对生活中某一部分的掌控力。
人的主体性,以及对自我的确认,是靠这种对生活的掌控力来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修理是复杂、具体、充满未知但又不断跟外部环境对话的劳作,购买是短暂、清晰、瞬时完成的行为,前者让我们沉入某一种过程,而后者则始终悬浮于浅表。
再比如,当一个匠人沉浸在我们上述所谓劳作的过程当中的时候,他并没有也不可能以一种自恋、狂妄的唯我独尊的姿态去应对这一切。在修理的过程中,很多问题是难以被直接观察到的,很多操作是难以被百分百确定的。
一颗螺丝、一节电线,可能都会酿成大错,前功尽弃。匠人工作或许会最终导向主体性的确信,但这个确信的前提却是操作者把自己暂时“交出去”,交给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交给问题原本的来龙去脉。
修理过程是一个看上去似乎矛盾的过程: 你只有首先认识到自己没那么厉害,只有老老实实“按规律办事”,你才能获得对自我的确信。
从这一点来说,一个工匠很少是一个巨婴。工匠绝不会说出“我不要你怎样,我就要我怎样”之类的糊涂话。工匠和医生很像,他们面对的对象都不是完全可控的,甚至相当一部分知识还是未知的。表面看,这样的工作充满风险,再往深说,正是工作固有的风险让人摒弃炽盛的虚火,既有勇气迎难而上,同时又对客观世界的限制心存敬畏。
03
弥合体脑对立,匠人的可能性
所以,克劳福德之所以赞颂体力劳动,并不是因为他有痴迷修理摩托车的怪癖,而是他在自己多年从事修理工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一种不同的、有关于“人”的定义。
修理工作是一种劳作,是很多人糊口的手段,但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的过程。与对“匠人精神”的贬抑不同,克劳福德认为,工匠学习本身,从电路、从扳手、从升降机、从电气焊开始,完全可以走向一种更为宽广的“人”的姿态。这种“人”不狂妄、不自恋,他们很少依赖语言呈现自我,他们跟世界的关系稳定且具体地表现为“物”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你从事了工匠类的工作,就会自动习得上述这种精神。克劳福德引用《禅与摩托车维修技术》当中的故事说明,同样是摩托修理工,一群嬉皮笑脸完全不把顾客和顾客需求放在眼里的人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你的处境越来越糟。
换句话说,如果你不真正从对“物”以及“物”和人的关系这种最基本的关切出发,就很难抱定走向眼前这个充满问题的“物”的决心,继而导致认知上的敷衍和懈怠,而这种看似是认知方面的问题最终会演变为一个道德问题。
工匠的理想境界,是一种无我的境界: 努力融入到世界当中,拥抱客观性和现实性,理解他人的需求,同时把自己的劳动刻写在他人的生活当中。
克劳福德自己也反复强调,讨论匠人劳动并不是为了美化体力劳动,不是城市里的小资中产开车去乡下自驾游,看见农民顶着烈日耕作感叹到“瞧瞧人家活得多踏实”。以摩托车修理而言,除了体力上的劳累之外,这项工作常常给你带来挫败感。
反复检查零件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但轴承就是不再转动。为了修好一台七十年代产的摩托车,需要在破旧的仓库里大海捞针一样地寻找零件。手上的油污似乎总也洗不干净,破旧的操作间里冬冷夏热。 体力劳动的辛苦是具体的,回报也是具体的,这就像零部件所遵循的机械原理一样,是一种客观现实。
克劳福德写作本书的切肤之痛,根源于从学院到智库,从所谓学术研究到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种种空洞和虚无。我们大可把他的偏好看作是一种完全主观的体验,但是在和现代化白领职场的对照当中,他让我们看到了问题所在,同时也意识到在目前的种种认识的局限之下,解决问题的无望。
以修理店世界里发生的一切为对照,克劳福德列举了白领工作当中一些潜在的近乎荒诞的现象,比如“经理人神话”。
我们上面介绍过,白领工作实际上在今天也已经流水线化,大量的白领在这个领域中扮演的其实是一个办事员的角色,要处理的是非常有限的事情。知识、信息以及最重要的决策和判断的权力今天被各种各样的经理人垄断了。
在工匠世界当中,掌控局面的人往往是技术或经验最丰富的人,人们对他的期待就是解决问题。但是对于白领经理人,人们好像更期待他扮演一个心灵导师的角色,你不能要求他亲自下场帮你修图、帮你改PPT或者帮你解决一个bug。
经理人或许有这样的能力,但是他不会屈尊做这样的事情,他负责方向、负责士气、负责端着水杯跟你分享人生经验。 经理人的空洞化折射着当下白领工作本身意义感的消退和在整个过程当中日渐模糊和悬浮的状态。
这种工作状态的变化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除了此前谈的比较多的体脑劳动二分法之外,另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高等教育市场的泛滥,用著名社会学家柯林斯的讲法,西方社会已经完全沦为一个“文凭社会”。 在整个高等教育的设计原则当中,几乎完全剔除了体力劳动的要素,而且把人的能力高下兑换成为一系列量化指标。
用分数来换取文凭,而文凭又成为显示某人竞争力的最直观的标准。相信很多大学老师都曾有过相类似的经验——当结束一门课程,想要相对客观地给出分数时,脑子里总有一个声音在自我审查:你真的要这么严格吗?你知道这个数字有可能让学生的未来受到阻碍吗?
结果就是,今天大学里的分数通胀,分数甚至不能相对客观地显示一个学生的学业表现。大家拿着还算不错的文凭进入职场,但是实际上却没有掌握太多技能。注意,这里说的技能并不是你会不会做PPT,会不会做各种表格,而是克劳福德反复强调的那些素质,比如尊重外部客观规律,杜绝自恋式的应对任务的方式等等。
克劳福德的《修理店》之所以是一本出色的“劝退”作品,就是因为他并没有停留在所谓投入产出比这种老套的说辞上。他提醒我们注意的是,学院培养体制对人的塑造,已经完全失焦。
在攻读研究生期间,除了上课之外,大多数的时候就是阅读以及自己完成论文。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幸福、比较单纯的状态,但是负责任地说,学术本身并不特别,它依然遵循做事情的基本逻辑。
阅读和写作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研究者依然需要做好时间管理,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展开及时的、有意识的互动交流。研究者需要练习表达的技能,需要理解自己的工作如何跟一个具体的环境或者团队保持有机协作的状态。坦白讲,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这样的训练都不是文科类研究生教育能够提供的。
克劳福德硕士毕业之后,找到过一份非常无聊而且薪水很低的工作,但是就是因为能坐办公室,他也坦然接受了。事后他反思,为什么自己会这么“不理智”,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觉得自己“好歹已经是个硕士研究生”,怎么说也应该打着领带从事一些知识性的工作。
研究院在训练方面的短板,反而会造成当事人对自我的一种虚假认知,这就是一开始想要提醒大家的: 在多大程度上,“读书”可以构成我们人生的战略性前进或暂时缓解压力的栖身之所?如果“读书”本身正在破坏我们对做人做事的基本认识,那么在何种意义上它是值得的?
克劳福德在书中写到,自己在修改博士论文的过程中一度陷入深深的绝望,为了缓解这种绝望他重操旧业开始修摩托车,修理工作带来的确信感与学术的孤独构成了鲜明对比。从学院到职场,现代人最大的痛苦不是操劳、辛苦,而是不断用力但却始终找到不到踏实支点、看不到实际效应和价值的空洞感。
再次强调,相信克劳福德本人没有美化体力劳动或修理工作的意思,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停止对所谓白领职场一厢情愿的美化,要意识到它对人主体性的蚕食。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但起码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提醒。
尾声.
几年前我在深圳居住的时候,有一次新买的助力自行车在路上出了故障。我就近拐进一个城中村,找到一间很小的修理铺。师傅是一个年轻人,看样子比我的学生们还要年轻。
他非常沉默,很快就找到问题,然后就开始动手拆卸。整个修理的过程花了大约二十分钟,最后他把整车组装起来做最后的检查。就在他转动脚蹬查看链条的时候,他突然转头对我说:“你这个车的飞轮真好,声音真好听,我很喜欢这个声音。”
一个劳动的人,才会欣赏物质,才会跟物质有微妙的互动,才会在辛劳之中找到喜欢的声音。
长按海报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进一步了解工作与人生
音频编辑:ruicen、双面针
微信内容编辑:汁儿、林蓝
监制:猫爷
配图:《驾驶我的车》《真幌站前番外地》
《哪啊哪啊神去村》《未生》
题图:《 哪啊哪啊神去村》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博士毕业去修摩托,值吗?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2022年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开幕
鲁鲁修喜欢谁 鲁鲁修最喜欢谁
哈里斯加盟《神秘博士》新季 将迎来六十周年纪念
洪欣近照曝光,端庄文静身材姣好,无修生图暴露50岁真实颜值
老10元纸币,值6000多!透印的你有吗?
前央视主持人巅峰时辞职,闪婚老外20年后素颜曝光,颜值依然在线
盘点娱乐圈8位清华北大毕业明星,佩服最后一位,牛逼!
清华博士张明光,曾为了解脱不顾父母下跪哀求坚持出家,如今怎样
女司机撞倒修车棚,老大爷碰瓷不讲武德,结局反转人心难测
网址: 博士毕业去修摩托,值吗? http://www.pyqsh.com/newsview8727.html
推荐社会生活
- 1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 2073
- 2新疆美女哈妮克孜恋情揭晓,男 2064
- 3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836
- 4细读《金瓶梅词话》第35回之 1790
- 5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1253
- 6金莎的穿搭给人一种精致土的感 1155
- 7周杰伦晒和昆凌游玩照 同和小 1064
- 8据李子柒友人透露,李子柒已经 1051
- 9苏志燮宣传新片不忘撒狗粮,大 928
- 10自毁人生!池子再说无底线言论 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