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如何防雷
盛夏时节,雷雨频频光顾,人们常谈论起古建筑如何防止雷击的话题。古建筑因雷击起火,并不罕见。以故宫为例,明永乐十八年到清末,有记载的雷击就有10余起。但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古代预防雷击的技术措施,往往是流于形式或仅寄托美好的愿望。例如:
鸱吻防雷。宋代以前,将正脊两端的瑞兽称“鸱”,在有些建筑上会发现有两根从鸱吻嘴里吐出来的铜丝,用于防雷击。但这种装置,难以将上百万伏的电流有效传导。
雷公柱防雷。传统的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顶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调出的脊桁的短柱,一种是用于圆攒尖顶或多角攒尖顶建筑中的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雷公柱的名称,被寄予了美好愿望,但其主要作用还是为建筑结构提供承托力。
尖顶防雷。有些古建筑是四坡攒尖顶或圆坡攒尖顶,例如北京白塔寺的白塔、天坛的祈年殿等,最高处都是尖顶造型。虽然说由尖顶到坡面,有扩散电流的可能,但能否真正能防雷击,还未得到科学的证实。
如今,古建筑防雷不再只靠“寄予美好愿望”,防雷技术早已得到长足发展。在具体的保护工作中,工作人员会根据古建筑的勘察现状,优先采用对建筑影响最小的防雷措施。例如:
在文物古建的屋顶、屋脊等高处安装避雷针,确保接闪装置的材质和外观与古建筑风格相协调;合理设置引下线,将雷电流引入地下,引下线沿建筑外墙敷设,并尽量隐蔽;采用深井接地、外延接地等方法,建设良好的接地系统,降低接地电阻。
2013年,国家文物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文物建筑防雷技术规范》,这是最早涉及古建筑防雷的行业标准。之后,《古建筑防雷工程技术规范》等相继发布,古建筑防雷技术也逐步走向规范化。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本报记者施芳、邵玉姿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9日 13 版)
(责编:邢郑、孙娜)作者:张克贵
本文分享自人民网科普频道,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相关知识
古建筑如何防雷
全国政协委员马萧林:加强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和应急能力提升
先民对时间的认知 如何影响城市与建筑的营建?|名人大讲堂
台风暴雨来临,如何科学防范
手抄英文书的建筑“艺术家”
真·豪宅!这些岭南建筑太惊艳
浅谈古建筑中的神仙人物和仙人走兽
西藏拉萨古建筑上演日喀则非遗展演
重新审视乡间建筑
西藏拉萨:古建筑中上演“无限宇宙”展览
网址: 古建筑如何防雷 http://www.pyqsh.com/zhidaoview287.html
推荐朋友圈
- 1“狗尾巴草”其实是个宝,用它 1178
- 2全球最薄腕表仅厚1.8毫米 1145
- 3冷知识:出门前,记得用硬币碰 1139
- 4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 487
- 5疫情之下朋友圈晒得最多是人间 369
- 6管理身材 永不过时 368
- 7正月十五元宵节,19句不落俗 361
- 8情人节 文案,挑一句 358
- 9“汤圆甜甜,好事连连!”元宵 347
- 10知识付费“第一股”难产背后: 328